“我是云南的女儿,有生之年,愿做宣传云南的大使。”
云南,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在云南的山山水水间、瓦舍村落中潜藏着诸多不为人知但值得传唱的故事,作为一个云南籍制片人,蒋晓荣一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云南影视不了情”。
蒋晓荣坚信讲好云南故事是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并以深厚的云南情结和民族文化使命感,通过影视讲好云南故事,将云南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民族风情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从业以来,蒋晓荣获全国十佳制片人、中国优秀出品人、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突出贡献人物、《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人物卷600人、“云南文体事业发展60年60人”民意奖等诸多奖项。
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委员、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制作有限公司总裁,曾担任第五届云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制作出品《木府风云》《大地之子蔡希陶》《走路上学》等作品,先后斩获了“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华表奖、骏马奖、金盾奖、威尼斯电影节最美音乐短片奖等荣誉。
缘起:舍不得的故乡情
一次缘起,终生缘分。当满怀乡情的蒋晓荣遇上同样热爱云南文化的著名演员、导演于荣光,用影像叙述云南故事的旅程便正式启航。2003年,两人共同创立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制作有限公司。
“云南是民族文化的富矿,民族独特性对影视剧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家乡情结的牵引下,我决心回到云南拍摄影视作品,回馈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蒋晓荣说。
云南,一直以来都是影视人向往的天然摄影棚。“很多外省剧组都喜欢在云南拍戏,然而,他们大多不是表现云南的题材,没有为云南扬名。”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热忱,蒋晓荣以影视行业为落脚点,精选创作题材,在草木之景、民族豪情、人文风貌中,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云南故事、民族故事。
“一想到为云南创作,我就充满力量。”在云南拍摄,很多美景、美物都不易被人发现,必须深入细致探索、挖掘,才能在山水草木之间找到云南故事的本质。蒋晓荣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很累很苦,但一旦经历之后,便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境界,这既是讲述好云南故事的必经之路,也是她自我成长的重要一环。
求真:细节之下的制胜之道
“求真、还原真实场景”是所有影视从业者必须遵循和坚守的职业素养。
蒋晓荣也不例外。
一直以来,蒋晓荣坚持“云南制造”,从道具到取景均依托本地资源,保障作品真实性。为了能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影视的艺术魅力,让民族特色“不失本真”。每次开拍之前,蒋晓荣从不急于“动工”。带领团队研读剧本、研究人物性格特点、讨论作品主题方向、深入当地考察乡土风情……在万事俱备之时,蒋晓荣才正式开拍。“拍出自己的特色和文化高度才是制胜之道。”蒋晓荣表示。
每次面对自己的作品,蒋晓荣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作品的呈现,紧张则来源于对这份职业的敬畏。
为了能全景式展现丽江的风土人情和民族风光,在拍摄《木府风云》之时,她带领制作团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明代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资料和图片达上千页;在《版纳风云》开拍之前,蒋晓荣及其团队多次深入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礼仪等,细致考究剧中的民族服饰、场景布置等。“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容马虎的。”蒋晓荣表示。
作品不但要接受市场的检阅、观众的认可,同时还应该承担着还原历史场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使命。在谈到多年来致力打造云南名片的内在动力时,蒋晓荣说:“作为云南的女儿,我想把云南的美丽、友善表现出来,能够将家乡的文化发扬光大,让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创新:跳脱传统表达,让云南声音传遍世界
她从不拘泥于传统影视形式,在尽可能还原民族“本真”的基础上,还加入现代化元素,在创作《打开世界的门》时,借助城市音乐电影的形式,挖掘云南德宏的人文历史,通过音乐与画面的诗意结合,突破语言壁垒,实现跨文化共鸣,作品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音乐电影短片奖。
一直以来,她都用自己的方式让云南声音传遍世界。通过电视剧《大地之子蔡希陶》讲述云南植物资源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大地之子”蔡希陶的事迹,斩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骏马奖等众多奖项;通过红色傣风英雄史诗剧《版纳风云》向观众展示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史和民族团结进步史;通过《打开世界的门》展现秀美德宏的电影,斩获当届美国亚洲影视节的“最佳电影短片”;《红河的远方》获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音乐电影短片奖”……诸多荣誉,见证的不仅仅是蒋晓荣的“云南影视不了情”,更是让云南声音传遍世界的有力见证。
蒋晓荣以影视作品为桥梁,将云南的自然、人文与精神内核转化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让世界看见一个立体、多元、奋进的云南。“有生之年,愿做宣传云南的大使。”既是蒋晓荣对云南乡情的深情告白,也是蒋晓荣用影视讲述云南故事,传播云南声音的强大回应。(刘永梅)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