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高新区创新“三精准”模式推动专利转化成效显著

时间:2025-04-0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曹芳 张津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连接科研与生产的关键桥梁,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专利作为科技成果的核心部分,推动其转化意义重大。楚雄高新区借助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的契机,积极探索创新“三精准”专利转化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楚雄高新区成功转让高校、科研院所专利46件(其中发明专利44件),企业接受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许可(开放许可)50次,技术合同(转让、许可)登记达2.07亿元,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96次;备案专利密集型产品37个;企业获得专利质押融资3264万元。备案专利密集型产品更是实现经济效益22.18亿元,并且在全省率先公开发布专利开放许可实施方案,9件发明专利开放许可合同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

“服务专员+特派员”:精准挖掘需求

楚雄高新区针对转化前端技术需求源头挖掘不足的难点,采取“服务专员+特派员”的服务模式,聚焦专利转化转哪里,精准挖掘企业需求。“服务专员”由楚雄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分管领导和科室人员担任,他们会同知识产权特派员,深入园区和企业一线,全面了解企业知识产权、技术需求、产品研发、产学研合作等科技创新情况。

在知识产权特派员的专业协助下,通过认真梳理分析,逐一比对,确定企业精准需求并对外发布。2024年全年共召开校企对接、座谈交流9场次,走访服务高校、科研院所、企业76户次,向各相关单位提供服务446人次,初步梳理供需对接信息632条,通过分析,对外公开发布供需对接信息355条,为下一步专利转化精准匹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公共平台+经纪人”:精准匹配专利

“技术需求”与“供方信息”匹配对接不对称是专利转化中的痛点。为此,楚雄高新区充分利用辖区内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等创新平台优势,为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线上或线下知识产权政策、业务、知识产权信息查询检索等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并结合挖掘的企业技术需求,寻找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供求信息,并由专业的技术经纪人作为中间服务桥梁,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运营等各方面问题作专业分析总体研判,开展有效衔接和匹配,帮助供需双方科学思维和商业思维相互理解,精准引导专利转化走向。

去年,公共服务网点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提供服务1370人次,通过现场对接、电话咨询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运用知识产权数据库分析等方式对接遴选50所高校院所专利技术1300余件,精准匹配专利276件,为下步专利成功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外联小队+落地组”:精准落地转化

转化末端专利转移落地难是又一堵点。楚雄高新区以区科创局牵头,整合多部门资源,组建“外联小队”,成员包括区党群工作、市场监督、人力资源服务、园区服务、投资服务等部门人员。同时,由科创局服务专员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专员组成“落地组”。

“外联小队”聚焦专利转化怎么转的问题,统筹各方力量,及时解决对外联络不畅、资源整合受限等难题;“落地组”针对专利转化最后阶段供需双方面临的手续办理和技术难题,第一时间进行服务沟通与“一对一”帮扶。在2024年,前期精准梳理的163条企业需求中,成功落地68件。

未来,楚雄高新区将继续通过创新“三精准”专利转化模式,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知识产权高效运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曹芳、张津)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