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卷不动,又回不去家乡”的迷茫,正在被一群年轻人的选择打破——昆明阳宗海青松岭的树莓园里,“95后”小夫妻带动周边60余户村民加入种植,形成“合作社+农户”联营模式;云南普洱的咖啡园里,“95后”主播小杨用直播镜头带火了深山咖啡豆;怒江峡谷的田间地头,返乡大学生小何用冷链物流把羊肚菌卖到了北上广……当“逃离北上广”从调侃变为现实行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一场关于人才、技术与机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困局:乡村“空心化”背后的双重撕裂。乡村不是没有岗位,而是缺“有吸引力的岗位”;乡村不是没有能人,而是缺“适配产业的能人”。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超1.7亿,云南某县留守劳动力平均年龄达55岁,“谁来种地”“谁兴产业”的焦虑挥之不去。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突破千万,愿意扎根乡村的却不足5%。一边是乡村产业升级急需电商运营、文旅策划等新技能人才,另一边却是年轻人“宁送外卖不下乡”的就业错位。这种“双向流失”,暴露出乡村就业市场供需脱节的深层矛盾。
破局:数字赋能下的乡村就业“新解法”。精准匹配,让“土资源”对接“新赛道”。平台深挖乡村特色产业潜力:普洱茶园需要“直播带货达人”,民族村寨招募“非遗文创导师”,生态农场急缺“冷链物流专员”……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对接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技能再造,让“打工人”变身“新农人”。“会种地”不如“会卖地”,乡村就业的逻辑正在改变。云南省联合职业院校推出“乡村主播”“民宿管家”“无人机植保”等线上培训课程,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考取国家认证证书。政策护航,让“返乡路”少了后顾之忧。土地流转补贴“一键申领”、创业担保贷款“在线审批”、税收减免“自动提醒”……数字化手段让政策红利直达田间地头。
立局:构建“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生态。乡村就业振兴不能止步于“输血”,更要建立可持续的“造血机制”。产教融合,破解“人才荒”与“就业难”的悖论。云南旅游企业与职校合作开设“订单班”,定向培养民宿管家、研学导师。这种“城乡人才共育”模式,既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又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价值重构,让乡村成为“有尊严的选择”。当“东方甄选”团队走进云南乡村,直播间里涌入千万观众;当“乡村CEO”职位登上招聘网站,海归硕士争相投递简历……这些现象折射出社会观念的转变:乡村不再是“失败者的退路”,而是“奋斗者的蓝海”。基础设施筑基,打破“数字鸿沟”桎梏。云南启动“宽带乡村”工程,实现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新建冷链物流基地让山货出山不再“卡”在最后一公里;乡村服务中心提供共享办公、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这些“看不见”的努力,正为乡村就业搭建起“看得见”的舞台。
从“空心村”到“活力村”,从“走出去“到“雁归来”,乡村就业振兴的故事里,有政策的温度、技术的力度,更有一代人的选择与担当。当更多年轻人用脚投票、扎根乡土,当数字技术抹平城乡资源的鸿沟,乡村振兴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充满希望的“双向奔赴”。或许,下一个十年,中国乡村最美的风景,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那群在田野间追逐梦想的“新农人”。(陈学林、昆明阳宗海七甸街道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