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打卡”本末倒置

时间:2025-04-0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任金行

在基层治理的广袤天地里,“打卡”上班作为一种出勤管理手段,本意在确保公职人员按时到岗,保障工作有序推进。然而,当“打卡”异化为形式主义的“机械动作”,仅为留下出勤痕迹,基层工作便陷入本末倒置的泥淖,背离了为民服务的初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工作直面群众诉求、民生百态,绝非在打卡机前按按手指、在工作日志上涂涂写写就能敷衍了事。曾有报道指出,个别基层干部一天到晚忙于各种打卡:上班打卡、会议打卡、学习打卡、走访打卡……看似行程满满,实则精力被琐碎流程消耗,真正用于解决群众难事、推动乡村发展的心力寥寥无几。 

留痕管理,初衷是为工作回溯、责任落实提供依据,恰似“雁过留声”,让付出有迹可循。可一旦过度,就成了“作秀”的脚本。回溯古代,明朝万历年间为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由张居正主张提出,希望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迫使官员勤政,确保朝廷政策执行到位。政策虽在短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其唯指标论,致使官员为完成任务催生苛政,数据造假频发,最终将考核变为任务而非责任,甚至变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于今而言,基层工作留痕,若是只在表格、台账、照片的“形式海洋”里打转,精准帮扶、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等重点任务必然“浮于表面”,难扎根现实土壤开花结果。 

基层工作要想破除“打卡”魔咒、跳出过度留痕怪圈,实现留效,关键在于重塑价值坐标,以民意为导向,让实干成为唯一“度量衡”。一方面,上级部门当精简考核指标,摒弃单纯以“痕”论英雄的旧章,深入基层“解剖麻雀”,多听群众心声、多看实际变化,从乡村产业崛起的厂房、旧貌换新颜的街巷、群众洋溢的笑容中找寻工作成效的“真凭实据”。另一方面,基层干部需重拾初心,涵养“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主动走出办公室,扎根乡土、融入社区,将脚步印在为民排忧解难的征途,用汗水浇灌发展希望之花。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基层舞台广阔,拒绝“打卡”式空转,挣脱过度留痕“枷锁”,用真心、倾真情、出真力,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里,留下的不仅是奋斗足迹,更是经得起岁月检验、百姓点赞的实绩丰碑,如此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所托。(任金行、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七甸街道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