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从铅字到胶印 一位印刷匠人的时代见证与人生答卷

时间:2025-04-02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沙艳 王风瑛

我是沙艳,一个在油墨中浸润了大半生的印刷工人。当我的手指第一次触碰到那些沉甸甸的铅字时,或许就注定了我与这个行业的不解之缘。

2014年6月,沙艳和生产主管在检验打印出来的样张。资料图

1960年,我出生在呼图壁县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沙金贵是县印刷厂里少有的掌握多种语言排版技术的老师傅。记忆中,父亲总带着一身淡淡的油墨味回家,那些排列整齐的铅字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

铅与火的淬炼

198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作为下乡知青,我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呼图壁县印刷厂的大门,铅字特有的金属气味扑面而来。那时的印刷厂,是一个充满韵律的世界——字架前“咔嗒”的取字声、拼版台上“叮当”的排版声、印刷机“轰隆”的运转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

4年后,我调入昌吉州的一家印刷厂,正式开始了我的铅印生涯。铅印车间永远是全厂最辛苦的地方。记得第一次独立拼版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带我的老师傅说:“排字如绣花,心要静、手要稳。”为了练就这门手艺,我常常天不亮就到车间,在昏黄的灯光下反复练习。铅字很重,一天下来,手指被磨得生疼,胳膊酸得抬不起来。最考验人的是续纸工序,半自动四开机每小时要“吃”掉2000张纸,我必须像机器一样精准地配合它的节奏。

1986年的春节前夕,厂里接到紧急任务——印刷全县中小学期末考试试卷。我和工友们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困了就在车间角落打个盹。当最后一沓试卷按时交付时,看着校长感激的眼神,我突然明白了父亲常说的“字纸千斤重”的含义。现在回想起来,铅印时代虽然辛苦,但那种对每个铅字、每张纸页的敬畏之心,成为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底色。正是这份执着,让我很快成长为领机长,并带出了多个徒弟,他们先后成为公司骨干,有的还获得了先进生产者的荣誉。

破茧成蝶的转型

1993年,当厂里讨论技术革新时,我主动请缨担任车间主任。那时的印刷行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胶印技术像一股新风吹进了这个传统行业。记得第一次见到胶印机时,我被它流畅的运作惊呆了——没有沉重的铅字、没有油污的滚筒,取而代之的是精密且自动化的输墨系统。

但转型谈何容易?掌握一门新技术,就得像个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为了尽快掌握胶印机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知识,我迅速投入到学习中,虚心向单位外聘的年轻胶印师傅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我积极拓展学习渠道,从印刷技校借阅专业书籍,深入研读胶印机的相关知识。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理念,企业一方面邀请其他印刷厂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单位交流指导,另一方面主动前往其他印刷厂实地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和技术,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在胶印领域的专业素养。几年间,我带领印刷车间顺利完成了从铅印到胶印的过渡。车间连续三年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产值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

转型的代价是我的健康。1997年深冬,我在加班时突然晕倒,诊断结果是米尼尔氏综合症和哮喘。但由于那段时间产品印刷任务重、工期紧,作为车间主任,责任重大,我放心不下工作,身体稍有好转,便立刻投入工作。

这一年,我共发现和消除质量事故隐患69起,为企业避免了经济损失,维护了企业的信誉。

质量守护者的坚守

1998年,公司确立了“金质量、金服务、出精品”的经营目标,并聘请我为产品质量检验员兼库管员。在这个岗位上,我大胆创新管理方式,严把质量关,不怕得罪人,只要是与质量有关的问题我都会一查到底,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为此,我收获了“铁娘子”的称号。有一次,公司在印刷一批定额发票时,由于厂家油墨的质量问题,导致1万多本发票颜色失调。有人劝我:“又不是我们的责任,将就着用吧。”但我坚持全部返工,并主动向客户致歉。那个月我们日夜赶工,但当看到客户满意的笑容,维护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时,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2000年,公司成立票据分厂,需要一个生产技术指导兼质量检验员,我挑起了这个大梁。质量工作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为了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我白天工作,晚上去昌吉学院进修经济管理。公司通过ISO9001认证时,我在评审会上流下了眼泪。不夸张地说,这些年,经我手检验的印刷品从不会“带病出厂”。

2003年3月至2016年11月,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在此期间开发了一套适合本公司生产工艺管理信息软件管理系统,由此,公司成为一家典型的绿色环保健康型印刷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和肯定,先后获得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很多人曾劝我离开公司办自己的小印刷厂,也有企业高薪聘请我担任要职。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我深爱的企业。公司培养了我,我就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企业,当个好工人。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轴”,就跟印刷“杠”上了,我想起父亲的话:“我们印的是字,更是良心!”

得益于公司全体员工多年的努力和我对质量要求近乎苛刻的检测手段和过程管理,公司产品的质量一直处于全疆前列。我们的主导产品有《昌吉日报》、中小学课本、《新疆年鉴》及各地州市(县、区)史志年鉴、期刊杂志及全疆各大出版社计划重点类图书。其中,印刷的中小学生课本等产品连续多年荣获国优、区优产品称号,《西北石油年鉴》连续两届荣获中华印制大奖银奖,《天堂的地址》获第三届中华印制大奖优秀奖。

在机声隆隆的车间里,我们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同事间有啥难事儿,大家得知后都会施以援手。2000年的一个冬日,我随公司领导去昌吉州的儿童福利院慰问。当看到孩子们渴望关爱的眼神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从那时起,每年儿童节前,我都会精心挑选礼物去看望他们。退休后,我依然坚持做公益并加入了爱心团队。2013年,我资助了阜康市7名大学生;2021年,我又资助了3名内高班学生。女儿笑我“退休比上班还忙”,受到我的影响,女儿也主动同我一起做公益,资助困难群体。

回望来路,我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培养我的党组织和企业。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我愿自己的故事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就一定能书写出精彩的人生华章。(沙艳、王风瑛)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