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委老干部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老干部工作深度融合,以政治引领、平台搭建、志愿服务为抓手,组织激励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优势作用,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银发”力量。
政治引领抓合力,筑牢“思想弦”
为凝聚广大离退休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共识,昆明市晋宁区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拓展学习路径、创新学习方式为主抓手。
在凝聚共识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28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15个老干部学习组等学习培训内容,以理论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主题宣讲等形式,强化舆论正面宣传引导,让老干部在学习教育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去年以来,区级开展举办读书班专题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期、离退休干部“续写誓词碑精神·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学习会1期,组织收看学习全省专题讲座1期。
印发《晋宁区离退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试行)》,从规章制度上确保离退休干部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为离退休干部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奠定基础。
通过“线上广泛学+线下定期学+小组针对学”点线面同频共振的方式,建立双月学习、小组月学习、送学上门等制度,深入组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筑牢团结奋进的思想根基。去年以来,区级开展离退休干部读书班7期、“万名党员进党校”2期、文艺党课2期、组织观看《我本是高山》党课电影3期。组织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辅导讲座8期。开展情况通报会2次,组织开展“晋宁银潮之声大讲堂”14讲。15个老干部小组开展集中学习活动60余次。全区各部门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29次。
搭建平台抓关键,拓宽“主渠道”
利用已经建成的区乡村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充分发挥老年大学作用,依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除开设国画、书法、健身气功、二胡等传统文化课程外,还开设花灯、民族舞等民族特色课程,以浸润式宣传教育引导离退休干部、老年学员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充分挖掘收集整理优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老年大学教育日常,创作《内甸枪声》《中华儿女多自豪》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灯歌舞剧等作品,进一步增强了老年学员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组建晋宁区“银龄芳华”志愿服务队和老年大学艺术团志愿服务队,开展“期颐老人和金婚家庭”“普法进万家”民族文艺演出、送教进基层、关爱滇池、义务写春联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次。
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举办特色教学成果展演2期,营造了平等、互助、和谐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引导离退休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立足服务抓成效,强化“动力源”
聚焦晋宁区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围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重点,用好银发人才资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同向发力。
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银发聚力彩云南,助力晋宁新发展”“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和“银发生辉,助力发展”为主题,区级组织离退休干部围绕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全区重点工作开展实地调研服务5场次,收集“金点子”40余条,各部门组织开展参观考察谏言15次。
组建晋宁“银霞宣讲团”“银发人才库”“银发志愿者”三支队伍,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老干部说——我的好家风”“党课我来讲”、民族团结政策等志愿宣讲15场次,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组建的2个“银发调解室”今年以来调解结案各类矛盾纠纷469件。
实施“五老”关心下一代工程,深耕“爱心助你上大学”活动18个年头,发放助学金669万余元,为1916名家庭困难各族学子圆了上学梦。
持续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部分单位组建“银发先锋志愿服务队”。两年来,在民族团结宣传小区卫生监督、环境整治、文艺宣传、公益活动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晋宁区委老干部局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