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公务员”的出现成为社会热议焦点,深圳福田区70名“AI公务员”正式亮相,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企业登记注册场景接入大模型技术实现24小时在线“智能咨询”。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理的应用掀起了一场“智能工具革命”,在高效的数据化处理优势面前,青年干部更应摆脱“技术温床”,利用AI技术锻造实干担当真效能。
驾驭创新引擎,打磨服务“齿轮”。“AI公务员”的诞生为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指明新方向,青年干部要清楚认识到个人创造力的革新远胜过现有技术的“温室果实”,需凭借“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善用AI技术这一智慧之眼,精准绘制民生地图,为群众搭建一座无远弗届的便民桥梁。青年干部切不能被传统思维束缚手脚,成为因循守旧的“老学究”;也不可将技术视作无所不能的“千里眼”,做按部就班的“传声筒”;而要以“赶考”的清醒直面技术治理的新课题,在实践中驾驭AI技术这一创新引擎,优化为民服务中的衔接“齿轮”,在数字文明的新征程上书写新时代青年干部的绚丽答卷。
校准初心罗盘,打造民生“暖舱”。尽管AI技术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智能决策系统的应用不应削弱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青年干部在推进数字化治理转型过程中,必须始终恪守“以人为本”的行政伦理准则,需比任何时候都谨防陷入机器世界的管理假设。在复杂多元的社会治理场景中,群众诉求往往蕴含丰富情感因素,技术赋能虽强大,却无法磨灭脚踏黄土丈量出的民间智慧。青年干部需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在处理群众问题的关键节点,切不可将AI奉为圭臬,必须警惕“技术依赖”,始终牢记“算法再智能,权力为人民”的根本原则。青年干部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考量实际情况、灵活妥善处理,让政务服务这一趟民生列车,既有风驰电掣的速度,又不乏人性关怀的温度。
扛牢责任担当,攻克风险壁垒。当技术流算法成为部分决断的依据,青年干部既是算法技术的“解码者”,更是数字价值的“编码者”;既是技术风险的“防火墙”,又是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需比任何时候都警惕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潜在风险。青年干部必须坚持“技术向善”的核心价值观,以政治判断力校准技术航向,建立常态化风险防控机制,严防数据泄漏,用“钉钉子精神”啃下数据安全“硬骨头”。面对算法治理这一新概念的引入,青年干部必须构建政治判断力、技术鉴别力、价值引领力的三维能力体系,学习杭州市“城市大脑”建设中的“人机共生”治理模式,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算法防线,用“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破解治理难题。
站在数字经济与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历史关口,AI赋能加力,当每个干部都能成为技术治理的行家里手,当每项创新都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数字中国建设必将在实干担当中绽放更大效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王晓园、屏边县新华乡人民政府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