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麦盖提县沿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的方向,大力推进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积极探索生态林建设新途径,通过打造生态林育苗基地,从源头抓起,严把“苗木质量关”,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眼下,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县防风固沙生态林克孜勒阿瓦提乡片区苗圃基地,胡杨苗出圃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当中。工作人员们穿梭在苗圃间,精心挑选、起苗、打包,一株株茁壮成长的胡杨苗即将被运往各个造林点,为麦盖提县的生态建设注入新活力。
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副主任吐尔地•达吾提说道:“我们已经出圃4万株沙枣苗木,并将它们栽植到了公路两旁的防护林带,为当地环境增添了一抹绿意。同时,我们正持续进行胡杨和梭梭苗木的出圃工作。截至目前,梭梭苗木已出圃30万株,并已顺利销售至和田地区皮山县,胡杨苗木已出圃5万株,并已送往麦盖提县的各个乡镇。现在,我们还有10万株胡杨苗木待售。”
自2012年麦盖提县实施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以来,所需苗木全部需要跨地区、跨省市购进,不仅成本高,而且因为运输时间长,难以适应沙壤土,导致苗木成活率低。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麦盖提县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的要求打造生态林育苗基地,引进先进的育苗技术,提高苗木质量,降低成本,保证苗木自供自应。
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林业高级工程师李国志说道:“经过深入研究与商讨,我们决定依据沙漠的土壤、水源和肥料实际情况,自行培育苗木。在这过程中,我们精心选择了适合的品种,包括胡杨、大果沙枣、红柳、杨树和梭梭。在实验取得成功后,我们在确保当地需求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还将多余的优质苗木推向市场进行销售。”
在沙漠里植树造林,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育苗作为其中尤为精细复杂的环节,挑战更是超乎想象。近年来,麦盖提县积极探索沙漠育苗途径,在种子的选择上,工作人员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精心挑选出胡杨、梭梭、沙枣、四翅滨藜、红柳、新疆杨等耐旱性强的树种。在育苗时,更是对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严格把控。通过实践,以及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一棵棵承载着希望的幼苗成功培育而出,为推动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走上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态苗木的同时,还形成了沙漠治理良性循环,实现了改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李国志介绍说:“在初期,沙漠的土壤几乎全是沙质,含土量极低,给育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摸索前行,着力强化肥料管理,特别是对农家肥的精准施用,主要采用富含腐植酸的肥料和水分调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将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下一步,我们计划培育一些经济林木,如桃树和酸枣,进一步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生态林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高质量的苗木是生态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了解,为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麦盖提县不断提高育苗本土化水平,已累计培育生态苗木3200亩。这一举措,不仅为麦盖提县提供了优良苗木,还可以将多余苗木销售至周边县市和团场用于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
麦盖提县防沙治沙中心党支部书记殷红海表示:“我们可以把现有的苗木反哺到防沙治沙生态林的建设中,也可以为周边县城和兵团提供优良的苗木,用于生态林建设。今年,我们已着手实施六百亩的生态工程,精心准备好了各类扦插条,包括大果沙枣、红柳以及梭梭种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扦插条均源自我们林区,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无需外购,大幅降低了成本。由于采用了人工采集的方式,不仅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合格率也显著提高。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我们才有信心持续推进这一事业,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贡献力量。”
从黄沙漫天到绿树成荫,麦盖提县各族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孕育出“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拼搏精神。如今,麦盖提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安全屏障,逐步释放生态“红利”,正在更高起点、更高质量上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强县、魅力麦盖提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买热古•买买提、热依拉•麦麦提)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