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浩荡,云岭潮涌。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这片热土上,高质量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当前,红塔区紧扣云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干字当头、稳字托底、干部示范”为行动纲领,将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基层治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突破口,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红塔答卷”。
走进春和街道的现代化蓝莓种植基地,大棚内盆栽整齐排列,工人们正为幼苗覆土;跨喜村的香椿林间,村民们手持长杆采摘嫩芽,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小石桥乡新建成的小黄塘路上,中国红樱夹道而立,柏油路蜿蜒通向乡村振兴的远方……一个个生动场景,勾勒出红塔区因地制宜谋发展、真抓实干促振兴的奋进画卷。
据悉,2024年红塔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2%,新增高标准农田2.3万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提升至76%。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红塔区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系统思维破解治理难题、以民生视角重塑乡村面貌的生动实践。
在三年行动的关键之年,红塔区以“开局即决战”的姿态,聚焦现代农业提质、生态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升级三大主战场,通过干部示范带动、创新机制保障、资源要素整合,正走出一条具有红塔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振兴: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红塔区春和街道黑村社区,樱桃番茄种植基地的智能膜温室里,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
“去年社区集体收入超260万元,今年预计突破400万元!”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建话语中满是底气。作为玉溪市“干字当头,稳字托底,干部示范”三年行动的缩影,黑村社区通过成立村办公司、整合零散土地、引入现代农业企业,将“小田”变“大田”,走出了一条高端设施农业的富民之路。
现代化农业“提质增效”。沿着春和街道的乡间道路前行,云南丰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种植基地映入眼帘。130亩大棚内,盆栽蓝莓整齐排列,蜜蜂穿梭授粉,营养液循环系统精准调控生长。“我们采用科学配比营养液,实现零污染、高产量,预计年产蓝莓150吨。”企业负责人张志鹏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和就业带动,当地农户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同样位于春和街道的玉溪春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数字农业科研示范园,正以6828万元投资打造高端无土鲜切花基地。“项目建成后,将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监控,推动农业从‘靠天吃饭’向‘智慧耕种’转型。”街道城镇发展服务中心郑明祥表示,春和街道已整合低效闲置土地200余亩,引进农业项目5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驱车向南,洛河乡跨喜村的香椿林迎来丰收季。村民杨丽芬手持长杆,一上午就能采摘两大袋嫩芽。“头茬香椿最嫩,每公斤能卖50元,年均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她的话道出了全村380余户农户的心声。如今,跨喜村2300亩插种的香椿树已成为“摇钱树”,村委会副主任柏如燕正谋划着与合作社合作开发深加工产品,并结合文旅节庆推广香椿宴,让“金字招牌”释放更大价值。
在高仓街道龙树社区,贡菜和紫甘蓝成为新宠。270亩紫甘蓝未采先订,示范种植的50亩贡菜通过电烤房烘干后身价倍增。“鲜货每公斤1.2元,烘干后可达100元!”果蔬烘干加工商王俊卜算了一笔账,计划明年扩种至2000亩。社区党总支书记施学富表示,将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筹建蔬菜交易市场,实现鲜货与干品双轮驱动。
生态治理:蹚出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大营街街道甸苴社区祭龙处村,一套“大三格”化粪池装置正在破解农村污水治理难题。面对老河道浸水严重的特殊地质条件,红塔区创新采用“化粪池主体异地模块化浇筑+转运吊装”工艺,将施工周期缩短一半,成本降低30%。“这种沉厢式施工既解决了地质难题,又保证了污水处理效果。”街道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主任万霄峰说。
整区推进“生态惠民”。作为玉溪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区推进”试点,红塔区覆盖7个乡(街道)121个自然村,其中60个自然村采用非纳管治理模式。“我们已建成35个项目,正在推进19个,省级环保资金拨付327万元。”玉溪市生态环境局红塔分局党组成员鲁冬梅介绍,通过“一村一策”精准施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85%,昔日臭水沟变身清水渠。
在小石桥乡,一条5.4公里长的“绿美乡道”——小黄塘路建成通车。这条投资2800万元的柏油路不仅连通了中心城区和龙马山景区,更栽种了万株中国红樱,成为“樱花大道”。“过去是土路,雨天根本走不了,现在到城里只要十多分钟!”副乡长吴俊刚说,道路建成后,沿线文旅产业加速布局,应急防火通道功能也得到强化。
与此同时,红塔区以“绿美公路”“绿美村庄”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域绿化美化。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6%,建成绿美河道12公里、绿美社区23个,一幅“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民生为本:铺就幸福生活“快车道”
近日,在红塔区高仓街道龙树社区,高标准农田里的滴灌设备正为紫甘蓝输送“营养”。“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让我们底气更足。”村民施礼贵说,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每亩地纯收入超4000元。这只是红塔区夯实民生根基的一个缩影。
基础设施“补短板”,据了解,2023年以来,红塔区投入1.2亿元实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5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20户,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5处。“小黄塘路、北前路等道路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出行条件,更打通了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红塔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
公共服务“提质效”,据悉,在教育领域,红塔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所,新增学位2000个;在医疗领域,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0%。“我们还通过‘智慧医疗’平台实现远程诊疗,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区卫健局负责人介绍。
社会保障“兜底线”,2024年,红塔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50元。
从高原特色农业的蓬勃兴起,到生态治理的创新突破,再到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红塔区的高质量发展实践,正是新时代云南“产业强省、生态立省、民生为本”战略的生动注脚。
如今,这片土地上的干部群众正以“干”字为笔,以“实”字为墨,在滇中大地书写着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未来,随着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的深入推进,红塔区必将在产业更兴、生态更优、百姓更富的征程上阔步前行,为云南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红塔经验”。(歹永聪)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