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县和平镇以党建引领“五个示范”促乡村振兴

时间:2025-03-12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王思超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和平镇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通过实施绿色生态示范、和美村庄示范、乡村治理示范、民族团结示范、红色资源示范“五个示范”工程,积极推动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和平镇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助推绿色生态示范。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和平镇六斗村委会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新型发展模式,引进屏边县雨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包128亩村集体土地流转、鼓励61户农户土地入股签订用地租赁协议,建成绿色生态蔬菜大棚基地1个,建成大棚207个,占地78亩。根据和平镇气候、土质以及市场蔬菜供需,科学选择蔬菜种植品种,巧抓不同品种的生产时间差,不断丰富六斗“菜篮子”品类。发展贝贝瓜、黄瓜、朝天椒等绿色种植业,辐射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就业,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16万元以上。2024年实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收入77.36万元。

坚持党建引领,助推和美村庄示范。立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定位,推行“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党员入格”模式,落实网格化治理,选配优秀的党员担任网格长,坚持全覆盖、细管理、优服务的工作态度,围绕法治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要素,打造宜居惠民环境。今年以来,和平镇开展三分之一自然村环境提升示范整治行动,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截至目前,党员干部带头拆除猪圈、厕所、柴棚等56间,带动拆临拆违30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35盏,美化亮化约36000平方米;建成“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整治提升村15个,打造美丽庭院501户。和平镇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治理示范。协同推进村民自治、法治保障、文明建设,以村民自治和法治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村民在村委会领导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增强村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群众会、应急广播、法治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和守法观念,营造“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村庄治理向法治化、规范化发展。在治理过程中,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推行婚丧嫁娶简办,提倡节俭新风,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弘扬积极向上的村风。通过多维发力,有效推动了乡村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助推民族团结示范。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群众福祉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组织举办丰富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如苗族传统节日庆祝、壮族花米饭节、民族舞蹈表演以及村民联谊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加深各民族间的理解和包容,增强村民的集体认同感。设立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依托“三话六学”实践活动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问题,为各民族家庭提供贴心服务。近年来,和平镇六斗村委会创建为州级“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示范村,起步底村创建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坚持党建引领,助推红色资源示范。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是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坚实支撑。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保邦故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将万保邦故居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参观学习,有助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怀,提升党性修养,还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和忠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下一步,和平镇将以打造万保邦故居为红色教育基地为出发点,把乡村绿化美化与古建筑保护相结合,积极改善村容村貌,以绿色生态蔬菜产业为带动,通过石夹槽水库修建,周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改善,利用乡村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发展庭院经济、林果采摘、生态旅游等乡村旅游项目,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以农文旅融合为特色的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山村向“绿富美”转变。(王思超、和平镇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