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大麦地镇,农村妇女群体不仅是家庭运转的核心支撑,更是推动乡村全方位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力。她们活跃在乡村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基础农业生产到文化传承,再到乡村治理,以多元角色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脉络,成为不可或缺的“半边天”。
投身现代农牧产业,彰显“她担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大麦地镇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农村妇女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先锋力量。在破解西红柿种植病虫害、土壤板结难题过程中,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无土栽培技术学习应用,不少种植者纷纷响应,其中妇女代表占比达三分之一。这些妇女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不仅熟练掌握新型种植、养殖技术,还主动探索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她们以科学的生产方式,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农牧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农村妇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投身非遗传承,绽放“她光彩”
大麦地镇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熠熠生辉,34位传承人在彝族堆绣、啊噻调、查姆、四弦舞、陀螺、小豹子笙等非遗传承领域贡献着重要的保护传承力量,其中19位妇女传承人在多个项目中占据重要位置。女毕摩施玉珍,凭借自己的努力好学,将父亲所教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打破了毕摩家族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一个个女传承人们通过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将古老技艺代代相传,不仅保留了乡村文化的独特基因,更以创新的表达形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这些农村妇女用智慧和双手,创作出众多精美作品,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动诠释者,绽放出独有的“她光彩”。
投身乡村和谐治理,传递“她温暖”
乡村治理的和谐稳定离不开农村妇女的积极参与。普龙社区妇联主席鲁梅,将平安建设视为最大民生工程,通过深入走访、隐患排查,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在2024年成功化解15起矛盾纠纷,为乡村和谐发展筑牢了基础。野牛村委会六家旦村民小组的李琼芬,虽文化程度不高,但秉持着和睦家庭、融洽邻里关系的传统美德,成为了乡村和谐的典范。她们以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成为乡村矛盾调解与和谐关系构建的重要力量,通过树立“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典型,积极传递“她温暖”,为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在大麦地镇的发展进程中,农村妇女群体以多元角色、多重贡献,全方位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她们将继续在乡村舞台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谢宇莹、沙娜、双柏县大麦地镇人民政府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