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人才发展环境好不好,不仅看能给人才多大的“入门红包”,还要看是不是真情关怀人才的日常生活、真心关注人才发展的“诗和远方”。近几年各地为“留住人才”出台了各类人才服务政策、打造了一批人才服务品牌,形式新颖多样、覆盖面广、亮点纷呈,但随之而来的花样化、模式化、表面化服务却未能精准贴合人才需求、往往“走形不走心”,缺少了让人才创业安心、住房安居、子女安顿的“真情实境”。
人才服务要走心,首先是让人才“心有所属”。要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让领导干部带头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包联高能级平台和重点人才项目。对合作密切的院士专家,还要探索建立院士专家联系服务机制,重点围绕项目建设研发所需的环境、条件等进行全链条的跟踪服务。要持续加强人才荣誉激励,按年度表扬奖励突出贡献人才和引才用才先进单位,对人才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事迹开展系列展播,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其次要让人才“心有所居”。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必需,安居是人才生活的刚需。要因地制宜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积极构建产权型住房、租赁型公寓、商业化酒店、货币化补贴“四位一体”人才安居体系,最大限度满足各类人才不同住房需求。要结合柔性引才机制,在城市探索酒店式专家公寓,在基层和农村建立乡村人才公寓,努力实现“人才来了有房住、人才留下有住房”。
还要让人才“境有所遇”。以建设“生态型、合作化、区域性”人才高地为导向,主动打破地域空间的壁垒限制,坚持将最好的资源支持人才、把最佳的环境留给人才,以最优的服务吸引人才。在“硬环境”方面,要建设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布局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以城市宜居度提升人才吸附力。在“软环境”方面,要建立与周边地区接轨接续、便于人才顺畅往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人才政策体系,优化完善人才服务联盟的“朋友圈”,不断解决好人才“关心大事”“关键小事”。
更要让人才“业有所成”。做人才工作,既要“成人之美”,也要“解人之困”;既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要探索推行人才“投、贷、保、劵”等全链条金融支持措施,通过人才赛事活动、双招双引等平台,对人才创新创业给予帮助支持。同时,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不断建立科技金融服务网点,推动“人才科创贷”,凝聚更多力量助力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为人才发展营造多元的成长环境和优良生态。(杨淑珺、昆明市盘龙区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