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技艺与节日的灯火相遇,传统文化在指尖与光影中焕发新生,近日,“舞动非遗•匠心筑梦”系列文旅展销活动在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驼城风情街盛大举行。在“非遗”专区,薄皮馕、花毛毡、杏木勺……让群众走进非遗世界,探寻承载千年智慧的文化密码。
舌尖非遗,“薄皮馕”万里飘香
“薄皮馕”即维吾尔族语中的“恰皮塔”,是柯坪县独有的特色美食,几秒即熟,薄而酥脆,麦香浓郁,用来卷羊羔肉味道更美。制作薄皮馕的独特技艺,2007年4月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薄皮馕用杏木枝燃烧后的碳灰烤制,100克面团拷打1个恰皮塔薄馕,直径40-50厘米,放入馕坑烤制10余秒,这样烤出来的馕薄、酥、软……”薄皮馕非遗传承人阿地力•毛拉皮孜向驻足观看的群众讲述道。
阿地力•毛拉皮孜是薄皮馕的技艺传承人,也是柯坪县民微薄皮馕店的法人。17岁跟着师傅学习打馕技艺,从事打馕行业20多年,日常通过税务部门的宣传走访,他了解到了个体经营相关税费优惠政策,2023年3月开始经营起自己的小店。
为助力非遗产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柯坪县税务局积极开展“牵手非遗”税惠政策宣传活动,其中,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让像柯坪县民微薄皮馕店这样的餐饮店直接受益。
“税惠政策降低了小店的运营成本,2024年我们享受到了增值税税惠减免1.24万元,省下来的钱,我用来采购更优质的食材,将薄皮馕做得更美味,顾客吃得放心了,我传承技艺的信心也更足了。”阿地力•毛拉皮孜开心地说道。
指尖非遗,“花毛毡”独具匠心
“花毛毡”是柯坪独特的古老手工美术技艺,采用天然羊毛制作,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生产工具纹样、花卉飞禽走兽纹样的组合,带来一种历经岁月的沧桑美感。柯坪县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于2011年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步弹羊毛,用到的是这个工具,名叫沙瓦克,通过敲打弹好羊毛后,第二步用羊毛在席子上摆出对称造型,第三步用杜卡尼疏松羊毛……”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阿不力孜•吐尔逊带领群众通过亲自参与花毛毡的制作过程中,体验非遗的魅力。
阿不力孜•吐尔逊,是优秀传承人的杰出代表,擅长制作窗棂、壁龛、城堞等纹样的花毛毡。他最大的愿望是经过他精心制作的花毛毡可以走出柯坪,让更多人知晓、品鉴和收藏。
2025年初,一名广西的收藏爱好者联系到他,希望可以和他建立合作关系,将花毛毡运到南方工艺品市场试卖,签订合同开具发票,一系列的涉税事项让阿不力孜•吐尔逊犯了难,于是他拨通了柯坪县税务局的电话,在了解到涉税诉求后,柯坪县税务局立即帮他办理了代开发票业务,同时对他生产经营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满足条件后,阿不力孜•吐尔逊顺利地签下了花毛毡产品的第一笔订单。
考虑到像阿不力孜•吐尔逊这种未注册公司的非遗传承人不在少数,柯坪县税务局对这类群体的涉税需求进行精准画像,量身制作《非遗税费政策帮办指南》,选派6名业务骨干组成“柯小税”服务队上门辅导办税流程,面向柯坪县39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开展税费优惠政策宣传、辅导,助力非遗产业发展。
下一步,柯坪县税务局将持续关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涉税需求,深入开展“税惠到坊”系列活动,推动政策红利第一时间转化为“非遗”文化发展动力,让“非遗守艺人”成为税惠受益人,助力“非遗”产业焕发新活力。(余娟娟)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