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迎来新机遇与挑战。新质生产力的注入,为基层治理发展带来全新活力与思路,正深刻改变着基层治理的发展格局。
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找准“质”与“量”的“着力点”。基层治理不能盲目跟风,需先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与优势产业,精准定位发展方向。我国乡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文化底蕴、产业基础差异巨大。这就要求在引入新质生产力时,深入调研分析,挖掘本土特色,如有的乡村自然风光优美,可发展生态旅游;有的乡村农产品丰富且有特色,可围绕农产品深加工与电商销售做文章。通过先确立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再破除传统发展模式中的弊端与障碍,实现“质”与“量”的双提升。一方面注重发展质量,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扩大发展规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与品牌影响力,真正将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夯实基层治理发展根基。
深化改革,畅通堵点,搭建“供”与“需”的“联结桥”。当前基层治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与供需脱节问题。深化改革是关键之举,需在土地制度、经营模式、人才政策等多方面发力。在土地制度改革上,探索灵活的土地流转与入股形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提供土地保障;在经营模式上,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化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在人才政策方面,破除人才引进的户籍、待遇等壁垒,吸引更多懂技术、善管理、有创意的人才投身基层治理建设。同时,搭建乡村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桥梁,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引导乡村产业调整与产品升级,让乡村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等能顺畅进入城市市场,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实现城乡供需的有效对接与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描绘“立”与“久”的“山河图”。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基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在农产品加工环节,运用现代保鲜、加工技术,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而绿色发展是基层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乡村工业与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基层治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进,描绘出基层治理产业“立”得住、生态“久”美的美好画卷,让基层治理既能享受发展红利,又能留住田园乡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新质生产力在基层治理的落地生根,必将开启基层治理发展的新篇章。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找准着力点、畅通联结桥、描绘山河图,基层治理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陈学林、昆明阳宗海七甸街道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