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给你剪一个‘蛇福’。”伍爱民拿起剪刀,几分钟之后,一个栩栩如生、巧妙融合了蛇元素的“福”字就展现在眼前。这位78岁的老人手脚麻利,思维清晰,窗花这种看似简单的剪纸作品,在他手中如同被赋予了生命,美得让人赞叹不已。
自幼受舅舅影响,伍爱民对美术抱有浓厚兴趣,并在工作中不断磨炼绘画技能。一直以来,他不断探索剪纸艺术,致力于将少数民族传统剪纸与现代技法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让刀刻剪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与剪纸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伍爱民的基因里,似乎天生就携带了一份对“美术”的敏锐与非凡天赋。在舅舅(美术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熟练掌握了色彩的和谐搭配与线条的灵动运用,心中播下了对艺术无限向往与不懈追求的种子。
从开远糖厂到蒙自雨过铺糖厂,再到蒙自市总工会工人俱乐部,伍爱民坚持深入乡间地头,在长期的采风实践中,将少数民族的传统剪纸与现代剪纸技法相融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性的剪纸作品。
为进一步精进技艺,还寻觅在民间的剪纸艺人,除虚心请教之外,还会购买并用相机记录下珍贵的作品,以作研究之用。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之下,从传统的剪刀剪纸到精湛的刀刻剪纸,他的技艺日益精进,最终成为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市级非遗项目“刀刻(剪)纸技艺”传承人。
刀刻剪纸连环画名扬海内外
踏足过桥米线的发祥地——蒙自,品尝一碗地道的过桥米线,无疑是每一位红河州旅游人心中不可错过的挚爱。在同德广场的隅角,一尊巨型锡碗巍然矗立,碗身之上,细腻地镌刻着《桥之情》的图案,它娓娓道来过桥米线那穿越明末清初的动人传说。
这十二幅精妙绝伦的刀刻剪纸作品,正是出自伍爱民之手。
为了赋予作品以灵魂,伍爱民沉浸书海,深入研究明末清初的服饰风貌与日常器具,历时2个多月,创作出《桥之情》,并深受众人喜爱。此外,由《桥之情》衍生出的系列文创产品,碗碟、邮票、扇子……其影响力更是跨越了艺术的边界,深入人心。
在2023年,《桥之情》还随蒙自过桥米线走进在北京举办的“兰花之夜•桥宴”上,并被作为礼品赠给参会的60余个国家近200名中外来宾。
刀刻剪纸连环画随之名扬海内外。但,伍爱民的“斐然成绩”还不止于此,其创作的《牧羊归来》等作品也走出蒙自,“静静挂立”在中国美术馆里,深深吸引着全国各地参观者的目光。
银发圆梦刻刀绘就传承篇章
红河州离退休干部红色精神传承馆内,展出了伍爱民创作的16幅反映红河州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刀刻剪纸组图作品,为了精准捕捉和再现老干部们的光辉形象与奋斗历程,伍爱民投入了大量心血与精力,深入研读了100万字《红河州老干部工作志》和《云南省离退休干部工作志》,从中精心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和细节。
据伍爱民回忆,创作过程中,有时半夜醒来,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与老干部工作相关的细节,都会立刻起身,拿起笔来记录下来。这种对创作的执着与热情,让他的妻子都忍不住戏称他已经到了“发狂”的地步。
历时3个多月,伍爱民终于完成了高度概括老干部工作40年历程的“脚本”。从铅笔稿到墨稿,再到最终的刀刻成品,伍爱民精心雕琢每一幅作品,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前后历时半年,他终于完成了这16幅组图。
伍爱民的退休生活是忙碌的,他说:“退休后比上班的时候还要忙。”但言语间,却难掩他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对老干部工作的崇敬之情。
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伍爱民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坦言,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赋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伍爱民说:“银发正是圆梦时,我将一心一意投入到创作之中,用刻刀书写人生新篇章。”(王宗林、红河州委老干部局供稿)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