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党工委大胆推行“三农”改革,放手创建新经济组织,带领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创新增收渠道,大幅增加群众收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表率和示范。
野牛村有6个村民小组316户1098人,曾居住在高海拔草山上,因修建城区居民饮用水源水库举村搬迁至城郊。新建村庄一度时期群众增收困难,村庄治理难度大,村党总支曾被列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在区委、区政府及碧谷街道关心支持下,野牛村奋发图强,通过一系列改革,把一个搬迁村庄建设成现代、文明新村。
“阳光自治”聚民心
野牛村首先从聚民心开始,推行“阳光自治”措施。
拆掉“一堵墙”,消除干群心理隔阂。为了理顺群众心气,村委会主动拆掉围墙,推行开放式办公,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门好进、事好办;公开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低保和公岗评定、家庭文明红黑榜评选等工作,消除了干群心理隔阂,聚拢了民心。
带好“一班人”,增强服务群众能力。村委唯才是举,选任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到村上任职,党总支书记以身作则,带头办实事,抓发展,村党总支副书记、监事会主任等干部,按月轮流主持工作,以服务群众为抓手,以推动发展为目标,推行值班成效考核,群众评议公示,切实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建强“一张网”,精细化管理出成效。村委细化网格管理,26名党员干部分别包保联系10户村民,组建村民自治队伍,定期入户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发现问题,调解纠纷,劝导制止违反村规民约行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野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剑介绍,实行“阳光自治”以来,干群相互信任,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矛盾纠纷村内化解,实现了零上访、零斗殴,全村人心思进,共创幸福新生活。
“三变改革”促增收
创造幸福生活,增收是关键。
野牛村按照“党总支+股份合作社+村民股东”联农带农模式,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母社,下设劳务、土地、置业、旅游等股份合作社,深入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1098位村民成为2000股集体经济股东,发展规模农业,实现就业、创业“两业”增收。
野牛村土地合作社流转土地1万余亩,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土地租金收入;实施289亩高效节水农田项目,变“三跑”田为“三保”田,变两茬种植为三茬种植,增加土地种植效益。置业合作社整合闲置房屋和场地1万平方米,出租给经营者开商铺、建农贸市场及养殖小区,增加财产性收入。旅游合作社整合荒山荒坡,引入企业和村民运营,发展养殖业、旅游业、加工业。劳务合作社整合全村劳动力100余个,开展规模化劳务输出,确保村民就业增收。全村山羊养殖1万多只,大蒜等特色种植300亩,总投资上千万的火腿加工厂1家。
2023年,野牛村实现总产值约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余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35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农业总产值实现增收8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7万元。
“联村股份”开先河
作为“三变改革”示范村,野牛村党总支牵头,按照“街道党工委指导、村社党组织管理、村民自愿投资入股”的原则,联合其他13个村社,共同成立全区首个联合村投股份公司,注册资金620万元,盘活各村、社集体资金,实现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13个村社党组织负责人组成村投公司董事会,设党组织书记1人,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财务、办公、项目、劳务管理办事机构,探索“党建引领、民主决策、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集体资金股份制经营管理新模式。
村投公司成立以来,受托管理运营村集体冷库1万立方米,商用办公楼1000平方米、帮扶车间3100平方米,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50余万元;整合村集体土地资源2000多亩,吸引投资企业8家投资8000万元,建起小江干热河谷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登记注册劳动力900余名,承接以工代赈项目,开展劳务输出4万多人次,实现务工收入450万元,帮助各村群众和集体经济增收初见成效。(姜定才、郭林、马敏堃)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