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走进保山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甘蔗绿满山坳,一排排甘蔗茎节挺拔,翠绿的甘蔗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丰收的乐章。
尖山村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一个彝族、布朗族村寨。2015年起,云南中烟对口帮扶施甸县,助力尖山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发展茶叶、烟叶、果蔬等产业。2019年,尖山村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2021年以来,云南中烟配强乡村振兴工作队,营销中心手握产业帮扶的接力棒,接续助力尖山村乡村全面振兴步伐。依托“三叶一糖”(烟叶、绿叶、茶叶、蔗糖),这里环境变好了,村民腰包鼓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幸福的阳光照进了尖山村,照出了村民们的笑脸,更映照出了村寨的和美盛景。
(村民种的柑橘快丰收了)
党建引领,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近2000米的海拔差,造就了尖山村热带、温带、寒带的立体型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为当地发展茶叶、烤烟、果蔬等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期以来,尖山村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学江说,受自然村分散、生产方式传统、经营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尖山村产业一直存在“小、散、弱”等问题,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让特色更出色?尖山村抓住了党建引领这个“红色引擎”。
(村民采茶)
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尖山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做实主题教育、“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凝聚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村民小组、党员“四支基层队伍”。通过开展“发展大讨论”“政绩观大讨论”“绿美家乡我有责”等活动,持续打基础,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全村凝聚起“要发展”的共识。
“在尖山村,党建引领绝不是一句空话。”云南中烟派驻施甸县的驻村工作组组长、摆榔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尖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剑锋说。
2023年5月31日,刘剑锋被云南中烟营销中心派驻到尖山村驻村。一年多时间,除了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让刘剑锋印象深刻的,就是村“两委”的党建引领、组织建设能力,以及村民的内生动力都变得越来越强。
“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驻村工作队与尖山村党总支深入调研后,决定走一条“党总支领办、合作社运营、龙头企业带动、广大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曾经零散的土地通过流转得到重新规划,尖山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为规模化种植夯实了基础。2023—2024年,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累计流转托管土地2021亩。积极探索公共农机服务和合作经营,大大降低农户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积极推进土地提质改造项目,曾经只能依赖天时的旱田,完善基础设施后变成了肥沃的水田。2023年,完成土地提质改造933亩。
(村民在大棚地里打理蔬菜)
刘剑锋认为,在乡村振兴中,党组织起到的关键作用之一,就是带着农民一起为当地产业做规划。尖山村的“两委”里,有不少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村民选年轻人当“村官”,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年轻人任村干部,也给乡村带来了蓬勃的朝气。他们较强的学习能力,让村里发展直播、电商等项目成为可能。
“大家勤劳致富的意识越来越强,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留守在家,每个人都知道用双手创造财富的道理。”刘剑锋说,尖山村有村民1783人,其中外出务工543人。但是,留在家里的村民也没闲着,每年9月中旬烤烟采摘完成后,大家会在地里种上豆子。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充实和壮大,愿意返乡做生意或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刘剑锋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始终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只要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就会得到群众拥护。“我们的帮扶,不仅注重经济效益,也注重社会效益。”比如,对种茶的留守老人、儿童以及孤寡老人特别关照,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群众代缴防返贫保险,为留守儿童发放每人每年200元生活补贴,用集体经济的收益购买垃圾清运车,定期清运垃圾……今天的尖山村,村容村貌大变样,美好生活舒适又舒心。
产业帮扶,村民们首次尝到了分红的甜头
党组织坚强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党组织引领发展农村合作社,努力做强集体经济,这就是尖山村近2年探索出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戴学江介绍,尖山村地处偏僻,山高路陡,农户普遍缺乏产品市场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农村合作社在市场拓展、品牌运营等方面具备优势,能有效整合资源,为发展特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村民正在收玉米)
合作社组建之初,尖山村党支部就动员村党总支成员代表承办集体经济,注册成立了施甸县振丰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书记任合作社理事长,理事成员和监事成员由9个村民小组推荐合适人选。村集体以资金、资产等方式入股,出资17.5万元,占股51%;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出资15.52万元,占股49%。在党总支动员下,党员首先参加合作社建设,村级58名党员中有33人加入;尖山村脱贫户187户776人全部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以施甸县鼎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及订单农业,调动社员及农户的积极性。振丰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在摆榔乡先后承办的甘蔗、烤烟、古树茶、大树番茄、玉米、牛蛙、畜牧养殖等10项产业,基本实现全品牌效应,助力社员和农户“双增收”。
(牛蛙养殖)
合作社利用自身资源,依托云南中烟驻村工作组的产业帮扶专业技术和资金优势,为社员和农户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挖掘“土秀才”“田专家”“种植养殖能手”,强化乡村发展的人才支撑。收益分配采取“217”模式:即收益的20%,作为盈余公积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收益的10%,作为盈余公益金,用于社员的技术培训、合作社知识教育以及文化、福利事业和生活上的互济互助;收益的70%,作为社员分红。按照出资额、成员应享有公积金份额进行分配,“合作社把共同富裕凝聚力作为一颗棋子,把做好收益分配作为激活农民抱团发展的一盘棋,以此提升合作社持续运转力,牵着产业走市场。”戴学江说。
今年3月15日,在尖山村村委会,振丰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召开首次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大会,为291户农户发放分红金。村民们依次对账、签字、领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合作社正加快建设手工红糖厂,2025年建成后,将依托消费帮扶政策,实现红糖销售产业化发展。
(刘剑锋在合作社包米,准备送给村里的挂包户)
在尖山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的领办下,尖山村还成立了施甸县道酬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1360亩生态茶园、617亩古树茶资源,尖山村通过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茶叶种植合作社,每年收购248户社员鲜茶叶超10吨,制作成品茶叶超2吨,产值预达30余万元。同时,打造了“道酬农庄、金布朗、彝朗王”等品牌,并依托云南中烟营销中心消费帮扶渠道,让产品远销昆明、广州等地。
尖山村党总支协调帮扶资金,新建10座新式电烤房,为2024年新增的130亩烤烟种植区域的烟农们提供便捷的烟叶烘烤条件,并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1万余元。2024年,尖山村共有烟农35户,种植烤烟673亩,烟叶指令性收购8.9万公斤,群众增收创新高。
诸多合作社的有效探索和运营,带动了村民“种起来、养起来”的热情,尖山村已形成了以“三叶一糖”(烟叶、茶叶、绿叶、蔗糖)为主导,蔬菜、玉米、软籽石榴、水果、牛蛙等为支撑的多种特色产业格局,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推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村民给甘蔗除草)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尖山村还积极探索集生产、销售、加工、物流、示范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力争为产业发展打牢基础。“村里就有果蔬包装配送公司,水果打包很方便,还能保证新鲜度。”德融缘火龙果庄园负责人李茂仙已在尖山村种植了24年水果,配套产业的不断完善,增加了她对未来的信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是我驻村工作的重点。”刘剑锋说,近几年,云南中烟按“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持续助力尖山村乡村振兴。“目前,尖山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已利用起来,各类产业也相继发展起来。我们还将谋划发展更多新兴产业,助力村民持续增收。”
(刘剑锋给村里的挂包户送米,并了解该户村民的最新情况)
2022年,尖山村荣获“云南省‘百千万工程’精品村”称号。2023年7月,尖山村党总支荣获“施甸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4年1月,被评为“保山市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024年7月,尖山村党总支书记被评为“保山市级优秀共产党员”……这个曾经闭塞、贫穷的村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展现出蓬勃的朝气。
消费帮扶,扶上马送一程,助尖山农货下山
尖山村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具有色泽金黄、口感甘甜醇香的特点。“茶是好茶,缺的是管理和销路。”戴学江回忆道,长久以来,尖山村村民疏于管理古茶树,加之制茶工艺粗糙、质量参差不齐,使得茶叶收益微薄。渐渐地,茶园就变成了荒茶山。
那么,自然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集中管理、扩大规模、科学经营为破题提供了思路。
依托产业帮扶,一方面,云南中烟引入种植专家,手把手教当地群众对古茶树进行人工除草、修枝打尖;另一方面,围绕“一村一品”目标,驻村工作队帮助当地群众成立古树茶加工合作社,积极探索“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搬迁群众”发展模式,吸引周边各族群众加入,成立道酬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家有10多亩茶园,今年仅采鲜茶叶一项收入,就比去年增长了很多!”尖山村村民戴绍军高兴地说。
“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户的茶叶,不仅实现了联农带农、助力农户增收的目标,也为尖山村农业产业格局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刘剑锋说。
扶上马,送一程。为当地构建好特色产业格局并非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的终点,他们还需为村民们的农产品找好“买家”,彻底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种出来的好东西没人要。有了烟草部门驻村工作队的帮忙,我们种的水果、腌的火腿才能顺利送下山,再也不怕烂在家里了!”尖山村村民杨吕富说。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尖山村的农特产品成功走出大山,销往昆明、郑州、沈阳、广州、成都等地。
(刘剑锋和村支书戴书记正在商量村里机耕路的后续建设)
2023年,尖山村实施土地提质改造,将933亩旱地改造为水田。依托云南中烟帮扶,水田里种植的富硒大米走出大山,上了消费者餐桌。甘蔗是尖山村主要产业,云南中烟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手工红糖出现产品积压问题时,主动对接,帮助解决销路……
2024年以来,云南中烟持续对尖山村合作社开展消费帮扶。其中,以工会采购、食堂采买、个人直购等方式,采购当地农特产品助力村民创收。
合作社紧紧抓住商机,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出尖山村,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有了云南中烟搭建的销售渠道,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更为可观的收益,也为村民带来了可喜的收入。
(村里的主播通过网络直播推销盆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剑锋介绍,从云南中烟给予摆榔乡的年度帮扶资金中,现已申请到专项划拨,用于帮助尖山村打造电商直播中心,预计2025年2月初步建成。届时,将与云南中烟营销中心进行有效对接与合作,由营销中心相关人员帮助尖山村培训电商直播人员,或者借助云南中烟营销中心媒体资源进行联合直播,进一步助力尖山村农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走出大山,走上城市餐桌。
绿化种植,把个人爱好变成全村增收密码
尖山村风景宜人,随处可见浓郁的生活气息。村民的家门口,种植着经仔细打理的植物,挂满柿子的树枝伸出院墙,有些果子已经红了。村里的新房建筑风格一致,是易地搬迁安置点。据介绍,云南中烟在施甸县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过程中,帮助木老元乡、摆榔乡建设了多个安置点,并在很多安置点实施了道路硬化、雨污排水管沟等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群众在家门口种植绿植盆栽,发展庭院经济,使村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2024年,尖山村开工建设的300万元庭院经济发展项目,进入施甸县139个村(社区)重点打造的4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名单。
走进戴学江的家,院子里种满了各式各样造型独特的盆景,让人目不暇接。戴学江指着家里的盆栽讲述着这些年尖山村绿美建设带来的崭新变化。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尖山村,家家户户种植盆栽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尖山村位于枯柯河岸高山上,是一座设在河谷间的村落。多年来,村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艰难维持生计。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加上大面积的荒山,村集体经济一直存在“空壳”问题。
2014年,为解决这一难题,尖山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共同出资,成立了全家鸿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村民委员会占股80%,村民占股20%。
通过“组织领航、党员带头、农户参与、合作经营”的方式,小苗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化的产业,尖山村也从典型的“空壳村”,逐渐实现了每年有几万元的股份分红。
“为了更好地推进绿美城镇建设,乡政府把金布朗风情小镇的闲置土地无偿提供给全家鸿公司使用。”戴学江说道。把闲置土地用作盆景植物种植基地,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闲的园地,还为金色的布朗山寨增添了一抹绿色,也让公司和村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收益。2023年以来,通过盆景售卖,实现收入1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余元。
“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在种绿植,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增加收入。”戴学江说,“一开始,种植盆景纯属个人爱好。绿化公司成立后,盆景越来越多,家里摆放得也就越来越多。一来作为家中院场的绿化,二来也可以在客人来时进行推介,增加收入。我家还被评为了‘2023年云南省绿色家庭’。”
让戴学江更为欣喜的是,农产品的发展为当地打开了知名度,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
(入夜了,村民围着篝火跳舞)
如今,漫步在尖山村的小道上,随处可见的屋舍,被多肉盆景、黄杨木、清香木等绿色植物装点得如诗如画。这些植物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院场内外茁壮成长,满眼缤纷的风景让整个村庄更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我们将持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充分利用村庄的自然资源禀赋,接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尖山村产业振兴、村民持续增收添薪加柴,继续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尽责。”刘剑锋信心满满。(宋倩、许建龙、孟祝斌)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