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对话时代命题:世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4-12-02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王冰

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画卷。文化遗产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大石桥。王冰/摄)

面对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命题,丽江古城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中国方案”。

申遗成功27年来,丽江古城精心守护世遗之美,用心传承世遗之“魂”,讲好丽江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保护第一,千年古城绽放时代光彩

12月4日,是丽江第20个世界遗产日,也是丽江古城申遗成功27周年纪念日。

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的古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穿越千年风霜尘埃登上世界舞台。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束河民居建筑群、白沙民居建筑群三个部分组成,遗产区划范围7.435平方公里。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尺度适宜的民居建筑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等,使其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夜景。王冰/摄)

申遗成功27年,丽江古城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要求,认真履行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的郑重承诺,在不断创新保护理念、转变管理方式、促进合理利用、实现科学发展上狠下功夫,努力保护古城、建设古城、发展古城、繁荣古城,把文化遗产保护与人居旅游环境的改善、民族文化品位的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丰富、古城原住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立法层面上,《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和《云南省东巴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古城保护管理保驾护航;技术层面上,《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管理规划》对古城保护管理的程序、方法上作出相应的技术规范;此外,《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维护手册》《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丽江古城市场经营项目准入退出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则为丽江古城商业业态迭代更新划定了相应的“红线”。

2017年,《丽江古城经营项目目录清单》正式向社会公布,并开始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经营项目准入证》标识制度。对网吧、电子玩具、现代建筑材料等项目禁止准入,对酒吧、餐饮、手鼓、珠宝玉石、农贸市场、化妆品等经营项目限制准入,对丽江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文化传承人、手工艺人开馆授艺等弘扬、展示传统文化特色的店铺等鼓励类项目给予大力扶持。

可以通俗理解为,想在古城开店,首先经营内容和选址都要符合准入条件,其次店铺装修风格也要有相应的指导说明。“不准侵占水系道路,不准加高楼房,不准使用现代建筑材料,风格要与古城整体风貌统一,连一扇窗要怎么开都有讲究。”一位古城经营者说。

(河边小憩。王冰/摄)

27年来,丽江古城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始终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旧如旧”“保存历史真实性”的原则,着力在民居建筑、街巷广场、水系桥梁、古树名木等要素进行系统性保护,改造或恢复新华、光义、四方街、玉河广场等主要街道和景点,古城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纳西文化内核得以大力弘扬;同时,按照“一网络、一中心、N应用”的路径建设智慧古城,从数字体验、数字应用、数字文化、数字管理、数字经济等方面发力,以现代科技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激扬时代风采,展现新的生机活力。

遗产专家高度评价丽江古城:“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丽江古城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可为世界各国类似的历史城镇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种中国方案。”

传承优先,诠释最美丽江故事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凝聚在古城一砖一瓦之间,更渗透在传统的民族文化里。

(四方街打跳。王冰/摄)

每晚8点,丽江古城大研纳西古乐会音乐准时响起。舞台上,年逾八旬的老人手持各式古老乐器正襟危坐,双目微垂。一时间,典雅与庄重,清丽与绝唱,在苍老的手指间流动。

纳西古乐是纳西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融合外来音乐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音乐文化。它结合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皇经音乐、唐诗宋词等诸多元素,以独特的风格、优美的旋律、丰富的伴奏方式和独特的演奏形式等特点闻名于世,是中国古老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天地院原生态纳西歌舞演出。王冰/摄)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形式,我们有责任去传承这种文化。”大研纳西古乐会主理人文嘉说,乐团参演人员平均年龄60多岁,90岁以上的有好几人。他们不是专业的演奏者,其中有农民、木匠、修鞋匠。正是因为这些老人日复一日的坚守,演奏出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除了纳西古乐,在丽江古城制作东巴纸、写纳西字、画飞鸟虫鱼,亦是最受游客欢迎的非遗体验项目之一。

公开报道显示,东巴文被人们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它不仅作为文字本身而存在,更是纳西文化传承的载体、纳西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人类远古文明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三个世界记忆遗产,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个记忆遗产。

(东巴造纸非遗传承人和秀昌教游客造纸。王冰/摄)

位于古城光义街现文巷的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很好地为游客提供了“写写画画”的深度体验。这里的每一个象形文字、每一幅东巴画、每一个符号、每一抹色彩,都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变迁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林里不可或缺的一枝。

“它是与时俱进的,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纳西族没有丢弃自己的文字,并沿用至今,体现了它的智慧和实用性。”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长和闰元表示,给游客写生肖,画上他们心仪的东巴象形文字,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是丽江古城精心打造的31个文化院落之一。近年来,丽江古城逐年拿出一部分直管公房和专项资金,先后打造了以恒裕公民居博物馆、纳西人家、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天地院、诗云书社、十月文学院等为代表的文化院落和展示馆,为游客深度了解丽江提供了新的视角。

位于古城五一街文生巷的“恒裕公”民居博物馆,现在是无数人来丽江古城必去的打卡地。这座始建于1875年的李家老宅,时至今日传承到第13代传人李君兴的手中。为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座老宅,李君兴身体力行、笃定守护,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留住历史文化根脉中坚定前行。

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也相继来到丽江,在古城“安家”。一把吉他、一个手鼓,他们唱邂逅、唱青春、唱爱情、唱乡愁、唱生活,每一首歌踏碎时光而来,长歌短词落在心头,溅起岁月长河里的种种过往。

在丽江古城,民谣将音乐内容与生活场景进行深度融合,为古城寻找鲜明的差异化特质作出了有益尝试。丽江古城跳出音乐的局限,让民谣成为游客认可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传递时代感召的同时,携手一批音乐人共同创造民谣新纪元,赋予世界文化遗产新的人文色彩。

天地院,79岁的和学光为古老的纳西族歌舞填词,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老木艺术空间,木欣荣正在认真雕刻东巴木雕,赋予一块木头新生命;油纸伞创意街、一滴水玉壁、马帮文化街、樱花餐厅、大研花巷等网红文化新地标人流如潮……多元文化业态不仅守住了古城的血脉和根基,也传承、重塑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魂”。在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下,保护古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古城管理者、原住居民、经营者及广大游客共同守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觉自信,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唯有激活历史、融入时代,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才能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木丽表示,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性理念、技术和手段,让文化遗产变成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种文化资产、文化资本,让精彩的丽江故事在世界文化遗产语境中得到更美的诠释。

弦歌不辍,答好遗产保护的“时代之问”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拟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时代的记忆。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命题下,文物保护法的再次修订,无疑对我国文物保护提出“时代之问”,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如何更好地利用文化遗产,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构建景区、社区、遗产一体化格局,在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上再添新彩?

(樱花餐厅打卡。王冰/摄)

“遗产保护,关键在人。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保护传承,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木丽表示,保护文化遗产不只是专业人才、监管部门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当传承历史文脉成为社会共识,当越来越多人认识认同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文物瑰宝才能所托有人、代代相传。

文脉悠远,弦歌不辍。申遗成功27年,丽江古城凭借灿烂多彩的文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区,进一步增强了古城“主人”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游客、商户经营者、原住居民等“新老古城人”和谐共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相互成就,在不知不觉中转换角色,成为保护世界遗产的新生力量。

他们是古城“美容师”,每天追着星星而来,用心拂去每一粒亵物与尘埃,擦亮每一处风景,再踏着月亮的影子回家;他们是分布在大街小巷志愿者,高举“有问题请找我”引导牌,那一抹鲜亮的红马甲无时不在传递古城的温度;他们是让生命在朽木上开花、把岁月沉淀在一张纸上的非遗传人,在敲敲打打、凿凿刻刻之间串起岁月长河里的新旧时光;他们是古城文化的传承者,用最质朴的方式演绎唐宋遗音、原生态歌舞,传播民族文化;他们是因爱奔赴丽江的旅游“移民”,寻一间院子,觅一处“家”,养花种草,赏云品茶,慢煮时光度流年;他们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居民,卖香包的阿奶,打跳的大叔,对他们而言,这里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装下全部生活琐碎的家……

在丽江,历史文化遗产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世事百态,体味中国文化之气度情怀,同时引发对当下的关联性思考,在古人与今人间架起共情的桥梁。

这种思考一直在延续。11月15日,第五期“对话古城——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大家谈”在诗云书社举行。多位遗产专家、网络大V、行业领军人、社区群众及商户经营者,共同就丽江古城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和建言献策。

“丽江古城的保护太难了,最突出的是资金保障严重不足。”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丽江古城建筑遗产保护学会会长朱良文认为,全面征收古城维护费刻不容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有保护义务,人人都应自觉缴纳古维费。”

(游人如织。王冰/摄)

2023年,丽江古城累计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2024年1月至9月,累计接待游客1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3.07%,比2019年同期增长47.44%。近年来,丽江古城以“最受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高居OTA榜单,而潮涌澎湃的客流量,却与古城保护管理的运维支出不成正比。

据了解,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年均支出约2.9亿元,而古城维护费是其单一的资金来源。早在2001年起,丽江古城就开始向游客征收古维费“以城养城”,只是征收过程“一波三折”,期间历经多次探索,但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收费方式。

“从申遗成功到现在,我们对丽江古城投入了48亿元,而古维费征收资金仅41亿元,更多的资金缺口要靠融资渠道来解决。”木丽表示,对于管理者与服务者来说,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考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自觉缴纳古维费是责任和义务,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尊重。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持久动力。只有全身心参与、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拓展历史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在更高层次礼敬中华文明、赓续文化基因。

或许,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能为丽江古城做什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行动,保护并传承好全人类的瑰宝,让它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王冰)

(责任编辑: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