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刘新红:踏上援疆路 奉献医者情

时间:2024-11-2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刘新红

春去秋来,从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到硕果飘香的金秋季节,不知不觉来到岳普湖县已半年有余,半年的援疆生活,感触良多,时常被“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三个问题深深触动着,“援疆三问”如同三把钥匙,开启了每一位援疆人的奉献之旅,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多元化,让我深刻思考着。

“来疆为什么?”于我而言,援疆是一种情怀、一份担当、一笔财富,更是一份使命。对口援疆工作是国家战略,能够参与到国家战略的潮流大势中,体验一段不同的人生,为援疆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今年的三月份有幸成为援疆医疗队的一员,来到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人民医院开展援疆医疗工作,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和追求。

不忘初心,肩负使命,定不负所托。从踏入岳普湖县的那个时刻起,一颗赓续传承泰岳援疆情的种子在心里发芽——我将不负援疆使命,砥砺前行,充分发挥自己的医学专长,投身于岳普湖县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助推医院的整体建设,努力为岳普湖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疗水平提升做出贡献。

“在疆干什么”,援疆是一份责任,要用心、用情、用力来做。怎样接好班,站好岗,干好活是援疆工作的重心。抵达岳普湖县后,山东省援疆指挥部、泰安市援疆指挥部和当地领导高度重视,在工作生活上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很快克服了初到新疆所面临的时差、语言、气候、饮食等困难,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我到岳普湖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后,通过大约2周的调研发现,当地的医院并不缺设备而是缺人才、技术和管理,围绕这些欠缺与不足,我结合自身的一些工作想法和工作思路,积极与科主任进行沟通,针对科室未来发展方向、人才梯队建设规划、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路径实施策略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议,为科室的长远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该院神经内科是六月份刚刚从内二科综合科室分离出来的新建专业科室,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人员年轻化、基础知识薄弱、诊疗水平和内控制度亟待提升。通过半年时间的深入接触,我深深感受到这里每位医护人员认真、好学的工作态度,他们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作为一名援疆医生,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不仅要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更要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帮助医疗团队提升整体水平。

工作中,我以狠抓医疗质量为突破口,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内涵,培养医疗人员,聚焦常见病规范诊疗。

在管理上,帮助科室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室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医护人员职责,建立完善三级查房、教学查房等制度,实行医疗分组,更好的完成病人的日常诊疗管理,减少和避免医疗差错及医疗责任事故发生,根据科室的现状,合理优化分配资源,降低诊疗成本、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

在业务上,积极规范神经内科六大疾病诊疗流程,特别是脑血管病的急救与康复,认知与运动障碍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眩晕的规范化诊治等,帮助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在科室开展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截止目前,科室所有大夫已基本掌握该项技术,能独立完成前庭性头晕的手法复位,快速缓解了头晕患者的病痛,大大提升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积极开展联合急诊,更加严谨地筛查溶栓适应症,优化急性脑卒中溶栓流程,让病人得到更加及时有效救治。

在人员培养方面,做好传、帮、带、教工作,通过日常教学查房、三基培训、业务学习、听课交流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年轻同志,同时在科内通过典型病例集体讨论分析的形式,帮助管床医生逐渐掌握疾病的诊治流程,将从“输血”到“造血”的理念根植于帮扶工作之中,为医院培养人才。

另外,我积极参与义诊活动,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们去过多个乡镇,开展了一系列义诊、科普、宣教活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把治疗疾病的窗口提到预防疾病当中来,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群众。 

“离疆留什么?”一是留事业,我希望在离开新疆时,能够留下一支技术过硬、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医疗团队。让我把内地所学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能够继续在新疆发光发热,造福当地人民。二是留形象。在广大群众和同行的心目中,我希望给他们留下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医护工作者形象。三是留感情,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上,我希望留下自己辛勤付出的汗水,留下自己无怨无悔的美好记忆。

有一种经历叫援疆,有一种人生叫奉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援疆刚满半年,许多工作和计划依然在路上,下一步我将继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岳普湖县的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提升医疗诊治水平,向心而行,不负韶华。(山东援疆医疗队刘新红)

(责任编辑:君君)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