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价体系,关乎人才成长与事业发展,非同小可。因此,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但由于不同学科、领域间存在专业壁垒和信息不对称性,要得到真正能够反映客观实际,具有真正价值的评价结论,只有通过专业共同体的“同行评议”才能讲清楚。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专业人才评价专业人才的“同行评议”制度,减少行政干预,遵循科研规律,变政府相马为同行赛马。
当前人才评价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倾向。不少社会人士也提出,人才评价行政色彩过浓、评价手段单一,一些政府部门将人才评价视为一种权力,沿用传统干部考核的办法评价人才,在具体操作中又以“方便管理”为由简单化、数量化,单纯以论文、外语、文凭论人才,这不仅容易挫伤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出现“评出来的人用不上、用得上的人评不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实行同行评议制度。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推动人才评价精准化,要围绕解决人才评价主体单一、专业不强、手段趋同等问题,在“谁来评、怎样评”的环节上下功夫。适应人才分布的广泛性和岗位的专业性,建立以“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要向用人主体放权,尊重用人单位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人才评价权限,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评价工作。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把人才评价的大门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兴职业等领域打开,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当然,同行评议不是熟人评价、小圈子评价,不能搞成让“人情”说话、让“关系”做主。因此,对评审专家要分层分类管理,根据评审对象需求进行选择,合理运用专家库资源。坚持“小同行评议”原则,专家要有代表性,让真正的业内专家评价人才,防止专家“跨界”发挥。积极推行评审委员社会化,消除评审中利益关系和人情因素的影响。(赵德仁 晋宁区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