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拓展“非遗+”新场景 点燃消费新引擎

时间:2024-07-22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戴铮 徐一丹

“傣族的金水漏印采用阴刻手法完成图案刻板,再用金粉拓印,制作成金色的图案,展现出浓郁的傣族文化……”马来西亚社交媒体主编新月在普洱非遗客厅体验金水漏印工艺后感到很新奇,他说:“在普洱非遗客厅,我见到了普洱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认识。”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逐渐融入现代生活,变得可见、可触、可感,焕发出崭新而持久的生命力。截至目前,普洱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747项,代表性传承人1438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4个,非遗传承基地25个,非遗工坊29家,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4个。2022年,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景迈山秘境茶旅体验活动入选2023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非遗与旅游融合特色活动典型案例。

“非遗+客厅”出圈更出彩

“象脚鼓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傣族重要的打击乐器,同时受到拉祜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喜爱。”象脚鼓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岩春在普洱非遗客厅向游客讲述象脚鼓的故事。

2021年,普洱市挂牌成立了云南省首个“非遗客厅”,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文化体验和休闲消费的综合性场所,也为普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起了一个集展示、科普、宣传销售于一体的平台。2022年,普洱市第二个“非遗客厅”在上海市金山区田园景区设立。

为了激发非遗传承人的生产动力,创建非遗消费新场所,普洱市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基础上,开发了以民族服饰、民族舞蹈、非遗餐饮、民族手工艺品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及文创产品。除了陈列着岩春制作的象脚鼓之外,普洱非遗客厅还有黑陶、土陶、傣族织锦、金水漏印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定期开展非遗现场体验、庭院小剧场、非遗课堂等非遗展示宣传活动。

“非遗+旅游”让“景”上更添花

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定波湖畔的咖啡馆,另一个身份是“非遗体验馆”。游客杜福媛一家在定波湖观看了大型沉浸式水舞秀《马帮情歌》后,来到咖啡馆,边喝咖啡、观风景,边体验竹编小船、竹编香笼、竹编铃铛等非遗项目,这成为她感受了解普洱的又一新奇方式。

近年来,普洱市开发了一批以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节庆、民族餐饮、非遗文创和民族特色村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并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据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李玉霞介绍,当前,普洱已精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观赏性的非遗项目,通过设立非遗展示区、举办非遗技艺表演、开展非遗体验活动等形式,把非遗送到游客身边。截至今年5月,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桑洛小镇4A级景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那柯里茶马驿站等场所,已举办了20余场非遗活动,参与人数约20万人。

“非遗+文创”点燃消费新引擎

以茶会友、织锦表心、刺绣达意、咖啡传情、雅乐清心……非遗与普洱生活融合在一起,点燃消费新引擎。在每个周末的“遇见普洱文创雅集”,游客不仅能够观看、参与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还能够欣赏、购买织锦茶席、傣锦茶具收纳包等精美的文创产品。

佤族织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宪兰创新性地把佤族织锦做成饰品、挎包、镜子等文创产品,带到了“遇见普洱文创雅集”,吸引了更多的年轻消费者。今年五月,李宪兰带着佤族织锦亮相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内地影视明星、模特、服装设计师马艳丽非常喜爱佤族织锦,并通过视频号直播,将佤族小熊围巾、佤族手镯等佤族织锦文创产品推荐给广大网友。

近年来,普洱市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创新文创产品,鼓励非遗传承人、老字号、非遗工坊潜心研究,在做好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拓宽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与高校、企业展开合作,在文创产品的打造上进行新的尝试,让非遗焕发新风采。(戴铮 徐一丹)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