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创新机制提升留守家庭幸福成色

时间:2024-07-0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罗德陞

“她爸妈都在外面打工,我们两口子岁数大了,平常也管不了她,幸好有儿童之家,孩子在这里还有免费的艺术课,我省心多了。”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浪堤镇居民李辛妹说。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这“三留守”群体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留守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红河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等公共服务事项,以制度建设、设施完善搭建组织保障架构,通过摸排、挂联、结对帮扶,强化医疗、教育、志愿服务综合施策,依托产业发展等形式,探索出“2333”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学业无人管、患病无处看等突出问题,切实提升边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幸福成色。

广覆盖保基本 织密关爱留守家庭保障网

在红河县垤玛乡“一所两家六站”,这个坐落在山区的活动中心整洁干净,一阵乐声响起,71岁的王国华老人正在跳健身操,虽然举手抬腿稍显缓慢,但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王国华安心的养老生活,是当地“敲门行动”敲出来的。“敲门行动”,就是要让那些留守、独居、空巢的农村老人,老年生活有人照应。

“不能让一个老人因孤残而缺养,不能让一个孩子因留守而失爱。”这是红河县对“一老一小”关爱保护工作掷地有声的承诺。从出台政策性文件,到建立起目标明、责任细、任务实、有人做的组织体系,形成属地为主、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先后建成养老机构8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1个,面向全县提供养老床位667个,有效保障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13个乡镇建成集健身休闲、图书阅读、亲情专线、心理疏导为一体的“老少之家”……一个“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抓重点、全覆盖。红河县坚持把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像抓脱贫攻坚一样逐户摸底、精准落实关爱行动。按照“村村进、户户入、人人查”要求,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拉网式对本辖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开展摸排登记,准确掌握生活保障、家庭监护、就学信息、心理健康等基本情况,实现数据共享、动态调整、应帮尽帮,做到“一户一册”底数清、“一人一卡”情况明。

676名乡村干部包保挂联943名留守老人和3614名留守儿童,结成挂联帮扶对子4557对,开展挂联走访5200余次,各乡镇建章立制把关爱“一老一小”纳入“村规民约”,建立“1对1”“1对N”邻里紧急“叫应互助”机制,针对突发疾病、灾难事故等情况第一时间快速响应。

一串串闪光的数字,一个个暖心的举措,一道道奔忙的身影,织就了一张“有温度、有力度、有专业度”的儿童关爱保护网,彰显出红河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探索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情怀担当。

分类施策 提升留守人员幸福感

“这是我第一次和大家一起过生日……我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一次难忘的集体生日让石头寨乡的留守儿童们喜出望外。不少儿童在当地老师的帮助下,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通视频电话,父母们看见自己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不禁喜极而泣。

亲情链接,架起的是桥梁,温暖的是人心。集体生日是红河县切实关爱留守儿童的缩影。

在迤萨镇的“社区课堂”里,每逢周末假期,这里都会变成孩子们的欢乐海洋。社区志愿者们轮番开展的知识学习、益智类游戏、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等活动,让孩子们内心喜欢而发出阵阵欢声笑语。

不只拨开“乌云”,更要撑起“一片蓝天”。迤萨镇不断探索“思想引领+陪伴成长”的公益课堂模式,为当地儿童筑起一道温馨的港湾。

对于留守和困境儿童来说,物质需求并不是全部,还须有精神层面的支持和心灵的抚慰。全县1924名中小学教师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三个优先”,探索1名教师帮扶2名留守儿童的“1对2”帮扶模式,借助节假日开展“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辅导一次学习、检查一次作业、体验一次生活、办一件实事、与家长进行一次交流”的“爱心妈妈六个一”活动,并帮助其与父母视频连线,填补情感空白。

强机制增活力 拓展留守人员就业帮扶“宽度”

“我在公司里干了两年多,做摘果和包装工作,一天有150元的工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红河县石林德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侬艳梅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工作非常满意。

如今这个“农业+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园几年前到处都是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利用率极低的荒山荒坡,当地不少老百姓选择外出打工,留下来的群众也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难题。

为了改变,红河县通过抓牢生产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增长“两个关键”,通过培植壮大热区和中半山区特色产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务工3项举措,把促进家庭持续增收作为提升留守家庭关爱保护工作质效的“强心针”,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惠民生。

为消除“留守土壤”,从根源上减少留守问题,红河县全面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实行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双向发力,岗位式“菜单化”精准开展劳务技能提升培训,设置开发工程性和公益性岗位210个,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甲寅、乐育等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发挥民族工艺优势,探索饰品代工等庭院经济模式,100余名留守老人居家从事竹编、刺绣等非遗产品“代加工”,人均每天收入80元至100元不等,代加工“夕阳红”产业显成效。

从人力供给、消费结构、产业发展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都面临不少挑战。红河县在留守家庭问题上大胆探索与实践,小到一日三餐、生活照护,大到情感慰藉、文化娱乐,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社会力量的共同发力,让当地百姓“样样好”。(罗德陞 红河州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