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南华县:“指尖技艺”成为致富产业

时间:2024-06-2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周文章 马兰

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苏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车间,绣娘们一边谈笑着,一边忙着赶制绣花包、麻棉包、挂件、吊坠、玩偶等刺绣订单。这是一家专门从事彝绣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其前身是老镇南彝绣加工厂。

工坊变车间,托起“共富梦”

“从小受母亲影响,13岁便开始学习刺绣,后来我到县城租了一间10余平方米的铺面做起了绣品生意,自己既当员工又当老板,2012年成立了制绣工作室,从此开启了我的彝族刺绣之梦……”省级工艺大师、州级文化传承人李文敏说。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2年,县委政府成立了彝绣工作专班,为全县18家彝绣企业量身定制“工具包”,提供“保姆式”“点对点”全流程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李文敏制绣工作室也摇身一变成为占地1500平方米的老镇南刺绣加工厂,集加工车间、展厅于一体,专注彝绣产品和服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10年的精耕发展,如今的南华县老镇南刺绣加工厂,绣娘由原来的40多人壮大到120余人,培育出技术骨干20余名,彝绣产品享誉省外国外,远销广州、上海、浙江、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公司营业额超400多万元,辐射带动了当地1500余人就业增收。“为了满足业务发展需要,2024年1月我们按照工贸分离产销分离原则成立了苏南公司,经营彝绣产品和彝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发、销售业务,2024年5月成功申报为规模以上企业。”李文敏的女儿苏丹说。

踩着缝纫机、拿着绣花针,从一个人的小店,到带着一群人绣花,再到成立老镇南刺绣加工厂,用一针一线带动困难群众走出大山、走进车间,在城里安了家、带着娃、绣着花,托起“共富梦”。

宝妈变绣娘,织就美好生活

工厂扩大了,顾客满意了,订单增多了……但因产品是手工生产,产能有限,如何招到合适的绣工,满足产能新的需求又成了新问题。为此,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车间,吸纳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残疾群体和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就业的同时,把“宝妈群体”纳入重点培育对象,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师带徒传帮带的方式,教会宝妈刺绣技艺和产品设计,培养了一批手艺骨干,不但带动宝妈群体“家门口就业”,还实现了照顾“一老一小”和促进家庭增收双赢。

车间通过“绣娘大师”“流动绣娘”培育,宝妈群体中涌现出了一批心灵手巧的绣工,解决了绣娘不够、产品不达标、用工成本较高的问题。“我家孩子在东城小学读书,家中老人年纪大了,我在嘉豪小区租房子一边照顾老人和小孩,一边在镇南刺绣加工厂上班,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3000元,现在我还带着2个徒弟……”罗武庄乡德苴村李向美说。“我白天上班没时间,于是我选择计件,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绣2—3小时,每月可挣1200元左右……”红土坡镇大德郎村鲁绍美说。

大师带出传承人,流动绣娘就业更灵活,致富门路更多样,一个人在家门口打几份工已成为现实。据了解,镇南刺绣加工厂吸纳宝妈群体家门口就业120人,其中固定员工20人,流动绣娘80人,省级工艺大师1人,州级文化传承人1名,南华名匠1名,县级文化传承人4名。

绣品变产业,跑出了“加速度”

怀着对彝族文化和彝绣的情怀与坚持,60多岁的州级彝族服饰传承人李文敏和她的女儿苏丹始终秉承文化传承延续与文化创新发展并重,不断开辟彝绣发展的新领域。

传承出新,创新出彩。“我发挥自己的工艺美术专业优势,融合母亲的传统刺绣技法和南华的‘菌’文化元素标识,重点在设计、配色和绣花技艺上下功夫,设计推出书衣、挂画、头皮牛层绣花包、麻棉包、百搭跳脚队服装等10余款新产品……”苏丹说。把原有彝族传统纹样,融入符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的设计中,不仅保留了传统特色,也做到了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传统彝绣演变成了一件件配色简约、款式精致的时尚单品,成功把传统刺绣加工业务拓展到彝绣文创产品设计研发,实现了科学化生产。

此外,苏南公司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展销+电商+实货+变现”的方式,加强宣传管理策划,做强做大企业品牌,加强产销对接,产品逐渐销售至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日本等地,部分文化创意产品成为热销的旅游商品,并收到新疆等地的产品订单。“通过线上、线下推广,截至目前共接到丽江、大理、石林的旅游订单120万左右,省外北上广订单100万左右,刺绣服装加工订单100万左右,外国订单20万左右,再加上政府订单,我们有信心冲500万业绩”苏丹介绍说。

为了按质按量完成订单,李文敏和苏丹这段时间正在忙着召集当地的绣娘,进行技术培训,让技艺娴熟的绣娘掌握纹样技巧进行流水线操作,提高效率。“我们与多家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完成这几批订单后,在返单的同时,我们如果有能力还能接到更多的订单,希望能助力家乡的更多彝绣产品走出云南、走向世界。”苏丹说。

“指尖技艺变产业”“针尖功夫绣生活”既是彝家人民对传统彝绣文化的热爱,更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写照。“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绣娘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一针一线逐渐把南华彝绣名片变为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和解决农村留守“一老一小”问题的幸福产业。(周文章 马兰)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