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

时间:2024-06-2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歹永聪

6月19日,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了解到,半月前,该医院心脏大血管疾病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万峰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此为国内自主研发的“人工心脏”正式获批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后,在云南省首位接受手术的患者。目前,59岁的患者刘女士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经康复治疗恢复良好,可以自如活动行走,并于当天办理了出院。

(万峰与“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刘女士交谈。歹永聪摄)

万峰介绍,刘女士植入的“人工心脏”,仅有90克的重量,是迄今世界最小,重量最轻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过程中,同期完成了微创主动脉瓣成形术,使患者重获“心”生。“在心脏病的晚期,通过各种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治疗都效果不好或者无效以后,最终的治疗方法就是‘人工心脏’植入,它能够部分或全部取代心脏的功能。”

据悉,万峰早在1998年就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是云南省终末期心脏疾病治疗的里程碑性事件,也标志着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终末期心衰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内先进的行列。

(万峰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相关讲解。歹永聪摄)

“感谢心脏外科的医生和护士对我的关心和照顾,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该医院心脏外科,患者刘女士激动地说,她目前的睡眠和饮食正常,活动能力逐步恢复,每次从病房走到阳台,能走两三圈,术后需要慢慢恢复。

据介绍,手术前一段时间,刘女士出现因反复咳嗽、胸闷、气促、腿脚水肿,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扩张型心肌病,通过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但病情反复,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为求进一步诊治,刘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寻求帮助。

入院后,心脏外科医生为她完善了相关检查,检查发现刘女士重症心衰(心源性休克)症状重反复发作且死亡率高,心脏左房左室增大,心脏射血分数只有19%,经过详细诊断和分析,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

“面对复杂严重的心脏病,刘女士如不及时治疗,心肌收缩功能会逐步丧失,同时会面临心跳和呼吸骤停、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问题,生命岌岌可危。”万峰说,类似刘女士这样的终末期心衰病患,心脏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万峰说,“人工心脏”属于人工生产的机械装置,限制因素少、治疗效率高,是终末期心脏功能衰竭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而供体资源稀缺,匹配条件等受限因素又较多,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供体移植”。

时间就是生命,手术前一天,万峰再次组织心内科、超声科、麻醉科、血液内科等多学科MDT讨论,同时还进行了集中培训和操作预演,共同制定了严密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管理策略。

5月15日上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手术室内,万峰带领团队,精准流畅地将Corheart 6“人工心”的泵头连接到患者的左心室,重启了刘女士的“心”生命。术后,刘女士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治疗,医疗和重症监护团队对其精心治疗和护理。术后2周,患者心功能基本接近正常水平,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患者刘女士“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进行中。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数据,中国35岁及以上心衰患者已达1370万,亟需进行治疗。“人工心脏”植入这项新技术,标志着终末期心衰患者能够在该医院获得一流的治疗。据悉,目前,“人工心脏”植入整体费用相比进口也较为实惠。(歹永聪)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