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县振太紫马街以“文旅融合”赋能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6-0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余亭蓉

传统村落紫马街地处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东南面,隶属于振太镇太和村,由振太马帮通过茶马古道经商发展建成,整个古村落包含4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184户566人。近年来,紫马街村落充分利用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地灵人杰、保存完好等优势,践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思路,走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拥有“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等美誉。

据历史记载,400多年前,紫马街的先辈们从江西迁徙至此歇息时,发现天上形似骏马的紫色云彩久不散去,认为是紫气东来的好福相,便停留下来,他们搭寨建营、繁衍生息,并为家园取名“紫马街”。400多年来,那朵象征吉祥的“紫马云彩”一直激励着紫马村民开拓进取,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拓农耕文明,建设美丽家园;用进取的智慧走出区域经济交流的商贸通道,搭建起民族文化交融的绿色走廊。今天,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紫马街村民正践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思路,走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把象征吉祥的“紫马云彩”变成幸福生活的“紫马样态”。

置身紫马街,一条历经沧桑、饱受风雨的古道常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条古道曾被村民称作紫马春风道,寓意村子的发展要如骏马驰骋般四蹄生风、气势雄伟。据民间传说,在这条古道曾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即“当时有一个将军来到这里驻扎,喜欢上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姑娘,因为将军从军营回家都要趟过一条河,他当时为了节省回家的时间,就砍倒了一棵大榕树,建了一座桥,那座桥就被称作风雨桥”。紫马街的位置是坐北朝南的,两面环绕着河水,紫马街就像一颗宝石一样镶嵌在中间。而今,这条古道已被打造为净化、亮化、美化的乡村振兴示范路、美好生活幸福路。

(紫马街古道——紫马春风道)

400多年来,紫马街李氏开山人李时芳所立祖训与家规(即《李时芳氏祖训与家规》)为紫马村乡村治理、家风塑造和文化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赓续历史文脉,紫马街书画爱好者在紫马街墙上创作了《紫马全景图》和《紫马之韵》,全面展现了紫马街历史、人文、民俗及古今村落面貌,成为节假日期间往来游客“打卡点”。

(紫马街全景图)

近年来,作为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紫马街,高度重视发展与保护并重,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充分挖掘当地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践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思路,探索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重在宣传“强氛围”。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传统村落及老屋保护的意义、价值和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村民群众保护意识,尤其是引导名人老宅的后人自愿积极出资保护,唤起乡愁情结。

修旧如旧“强根脉”。引导村民按照村落保护总体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做到保护优先、修旧如旧,在修缮过程中不得破坏或改变老宅老屋的原貌、材质和建筑风格,保存乡村文化发展根脉。

项目支撑“强力量”。实施“项目式保护”措施,以项目开发支撑老宅老屋保护,并从县文化和旅游局、镇政府文化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担任安全保护员,采取专人包保的方式专门推进老宅老屋保护工作。

依法保护“强机制”。严格执行镇沅县古村落保护条例,落实有关要求,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机制,随时排查火灾等隐患,为古村落发展保驾护航。

整合资金“强保障”。围绕村落保护、老宅老屋、项目开发等设立公益性岗位,实现保护工作有人干。统筹整合住建、交通、环保、乡村振兴等项目,为传统村落和老宅老屋保护提供必要项目资金支持。

当前,紫马街正积极践行“以点连线、文旅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多种措施,激发传统村落发展活力,把村内“沉睡的资源”变成村民“增收的法宝”,把陈旧褪色的“老宅老屋”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旅名片”,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促进乡村特色美食、民宿、农业生态经济、文创、研学等多种文旅新业态发展,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余亭蓉,作者系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茶山·古道·老屋’(项目编号:SKPJ202301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