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在社区可以做什么?能到楼下的市场或暖心集市买个菜,能去社区医院或“家庭医生”门诊看病开药,能接送孩子上下学后到社区参加特色活动……
近年来,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依托辖区公共资源,立足居民生活实际,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着力满足群众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幸福生活“近在咫尺”。
生活“刚需”,“小修小补”受群众欢迎
傍晚时分,位于东华小区秋实里小广场的一间小屋内,陈光权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着,一旁的桌子上放着10多个大小不一的袋子,里面都是客人送来需要缝补修改的衣服。
“现在到外面要找一个改衣服、换拉链的地方很难,到这里让陈师傅一弄可简单了,而且就在家门口,非常方便。”来拿衣服的王丽丽说,她是老主顾,大家都喜欢来这里,一来陈师傅的手艺好,二来确实方便。
据介绍,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设置了3个“引摊入市”便民利民点,并将一些走街串巷的商贩整合为蔬菜直销、家电修理、修锁配钥匙、衣物缝补等15家摊位,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员,将零散服务变为规范经营,将社区管理的“烦心事”变为服务居民的“暖心事”。
东华路和知春街交叉口的一个角落里,胡可权正忙着给顾客配钥匙,“以前我不定时摆摊,很多有需求的顾客找不到我,现在我一天到晚在这儿,有客了做生意,没客就和社区一起为民服务,做饭就去‘家门口福利社’买点菜,或者叫上家人去‘三块三伙食团’吃饭,生活惬意又方便,还特别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打造幸福天地,居民“近”享美好
“阿姨,这大米特别好吃,您可以先买点尝尝,喜欢再来买。”位于金马腾苑4栋供销综合服务社内,种类丰富的蔬菜、粮油等生活用品,吸引着居民前来购买。
2023年5月,金马街道因地制宜联合辖区“大党委”成员单位,搭建集“社区+服务+经营”为一体的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距离。
“别看这个供销社面积不大,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货架上摆满了几十种农副产品,价格很实惠,非常受居民欢迎。我们这个小区距离市场不近不远,对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来说,购物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楼下的这个供销社还真挺方便,价格也惠民。”家住金马腾苑小区的张凤英说。
同时,社区积极从就业帮扶、保障民生等方面不断发力,在为辖区居民创优高效服务体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同时,解决部分困难群体就业问题。
开辟“新”空间,共享“温馨港湾”
“晚饭后,我喜欢带着家人到楼下的‘邻里共创空间’坐坐,与妻儿一起闲情逸致、嬉戏游乐,将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变为动力。”家住东原璞阅小区的李明华说,这里就是居民的“温馨港湾”。
2023年2月,街道、社区和专业社工展开多轮头脑风暴,把不到400平方米的场地改造成集便民服务点、图书漂流角、居民议事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潮汐式”共享空间,以社区合伙人模式,为居民提供免租共创空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
“邻里共创空间”改造至今,共开展便民活动16次,在满足辖区居民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推出“社区创业合伙人招募计划”,甄选出包括幼教、书法、绘画、咖啡、手工坊在内的7个项目。
通过在不同时间段开展不同业态服务、按约定每月为社区提供公益服务等方式,使尽可能多的居民项目主理人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让创造力在空间生根发芽,让社区邻里共创空间成为“共享空间”的第一站。
推进“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认识图形,老师先带大家玩一个图形单词对对碰的小游戏。”一场少儿英语角活动在金马街道凤凰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20多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做起英语小游戏。
不只是少儿活动,凤凰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居民茶话会、游园活动、“幸福家庭小课堂”直播等,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活动13场,服务居民1500余人。
“能不能在辖区道路上安装一些公共长椅,这样老人孩子散步走不动时也可以休息一下。”收到居民诉求后,社区立刻着手调研,收集整理居民关于安装公共长椅需求和具体安装位置的建议,第一时间在盛惠园小区周边安装八条公共长椅,得到了附近居民的肯定。
还在砖瓦厂老旧小区硬件设施改造完毕的基础上,引入红色物业,增设“暖心集市”和“家庭医生”门诊,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义诊、缝纫、理发、拍证件照、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惠民服务,实现“15分钟服务圈,便民服务在身边”。
“独唱”变“合唱”,“唱”到居民心坎上
爱心洗衣房、惠民美发室、便民小超市、茶余饭后书屋……谁能想到如此多的便民服务点竟然坐落于金马街道曙光社区的一个老旧小区内。
据悉,该社区坚持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推进“红色物业”企业入驻,按照“一院一景、一院一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小区改造设计方案,并以打造“一刻钟百姓生活服务圈”为契机,将10间门房改造成惠民美发室、暖心改衣铺、红色物业维修站、便民小超市、曙光“U”家、睦邻共享驿站等多个便民服务点。
这些便民服务点,为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就业岗位和无偿、低偿的便民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隔墙,实现“门房变资源,反哺居民生活”。
“独唱”变“合唱”,“唱”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就这样,曙光社区整合资源力量下沉网格,实现了居民医保、社保、老年证等公共服务事项与物业服务事项“一门式”办理,推进党的建设、基层治理、公共事务等工作“一网共治”。(张艺莲 范河柳 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党工委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