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思茅区:“五曲同奏”打造优质示范老年大学

时间:2024-05-09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黄芸芸 付天美

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上老年大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时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踏进校门,学习才艺、结交朋友,晚年生活从“养老”变成了“享老”,展现了别样“夕阳红”。思茅区老年大学从2007年4月成立之初的3个专业3个班级到如今的14个专业20个班级,从招收学员100余人次到如今的700多人次……17年来,牢牢把握“党建领航、政治立校”的办学方向,以加强规范化建设为主线,在办学实践中“求规范”,在规范办学中“上水平”,全力打造优质示范的老年大学。

奏好政治引领“主题曲”。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阵地建设,成立老年大学临时党支部,强化“党员身份永不退休”意识,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学结业典礼、日常教学中、教师及班委会中插入“思政小课”,把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养老防诈、家风家教、心理健康等内容融入老年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党章党纪党规、时事政治等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老干部新思想新理论学习,着力增强老干部思想建设和政治引领。

奏好教学环节“奋进曲”。加强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提高老年大学办学质量,让老年大学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德才兼备,着力从离退休干部、“五老”人员以及本土人才等聘请专业素质高、责任意识强、道德修养好,有爱心、有耐心、有情怀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学员满意度测评、学校考评等综合评价的方式,逐步强化师资力量,竭力打造一支满足老年教育需求且稳定优秀的师资队伍。根据所开课程,提前选好配齐、选优配强教师,充实后备师资库,加强聘用教师培训。聚焦教学质量提升,指导教师提前制订教学计划,根据老年人特点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和质量性。探索开设中医养生、诗歌朗诵、瑜伽等特色课程,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目前,老年大学有专职教师1名,外聘兼职教师8名。

奏好后续管理“交响曲”。以国家级、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创建为契机,先后建立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层相关制度,建立校务会工作制度、教务处、班委会工作制度,对校务会、教务处、班委会的工作进行规范明确。建立健全学校其他制度,如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学费管理制度、教学设施共享使用制度等。开展应急处突的培训和演练,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后勤保障能力。由各班学员民主选举班委,切实发挥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每学期召开教师班委座谈会,发征求意见表,向学员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奏好办学标准“先行曲”。2016年改扩建后的思茅区老年大学,青瓦白墙、古树红窗,面貌焕然一新,各类教学设施得到提升改善。老年大学内有室内场地、有老党员活动室、健身室、舞蹈室、书画展厅、阅览室、棋牌室、电脑室、多功能会议室;室外场地建有晨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充分考虑老年人特点,优化配置舒适型楼梯、卫生间扶手、无障碍通道。为延伸推进老年大学“四级体系”建设,实现“家门口老年大学”。2023年以来,思茅区7个乡镇(街道)挂牌成立了老年大学分校,确立了“学为结合,以学促为”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学制设置,扩大了办学规模。2020年以来,思茅区老年大学与全区各中心城区的社区、秀舞工作室互联共建,资源共享,推进老年大学分校和教学点教学,根据老干部的喜好,采取点单定制的方式,开设旗袍美学、零基础古典舞、书法等专业进社区现场教学,丰富了社区居民文体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健康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老年人走出家庭“小圈子”,融入社会“大环境”。

奏好特色活动“共鸣曲”。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紧扣老年群体实际需求,举办校园趣味运动会和文艺展演活动,邀请市级相关医院定期来校开设健康咨询讲座,邀请公安法检部门到校开展防诈知识讲座,参与学员超500人次。积极探索“活动在课堂、奉献在社会”志愿服务模式,成立了思茅区老年大学银发志愿服务队,为学员们发挥余热、贡献银发力量搭建平台,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送廉洁书画进乡村”“翰墨迎新春 春联送祝福”“带福回家 瑞龙送福”“森林防火广宣传”进街道进社区等活动10场次。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多次参加创建文明城市、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关心下一代等“五个助力”活动。(黄芸芸 付天美 思茅区委老干部局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