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精神依旧在——致敬陆良三岔河镇首位“全国劳动模范”周福生

时间:2024-04-24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梁红焕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于2022年10月16日告别人间,村民们自发地为他送行。怀着悲怆的心情,梁红焕将生前与他老人家深度促膝交谈的时光碎片回放。

2021年9月15日,梁红焕去往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棠梨村访谈。一个头发花白,八十岁的老人在小河潺潺的家门口等着,他就是陆良县第一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周福生。

当梁红焕一行走进周福生家院子时,顿时懵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台锈迹斑斑的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犁铧及一些零配件。但,这些古老的“铁疙瘩”,在周福生眼里就是宝贝,是他老人家一生情感的寄托,有事没事他每天都要摸一摸,擦一擦,心里才踏实。为此,儿女和老伴经常抱怨他那些老古董占地方,无奈,他便将最老的那台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卖掉,现在还保留着一台。

随着访谈的不断深入,五十年前的往事慢慢浮现,是那样的清晰,如今细细品味,“铁牛”精神浮现眼前。

犁地:疑是童话,则为现实

在一九七八年云南省先进拖拉机手代表座谈会上,当代表们听到参加会议的棠犁大队农机队东方红75机车组,当年完成耕田耕地六千九百自然亩的指标后,都半信半疑,有些代表则认为在陆良那样土壤比阻较大的地方一年耕那么多田地是不可能的。会后,相关媒体到棠梨大队进行了采访,翻开农机队的账本一笔笔的算,各项指标无半点虚假。

棠梨大队这台东方红75拖拉机,从一九七三年底买来到一九七八年的五年时间里,共耕田地27503.4自然亩,平均每年耕5500.7自然亩;完成总作业量60852标准亩(全部是农田作业)。平均每年完成12172标准亩,平均每马力完成162.3标准亩;平均每标准亩耗油0.66公斤;每标准亩成本(六项成本)0.55元;五年共盈余36006.73元,机车五年没大修,没发生较大事故,做到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生产。

一九七八年,这台机车除完成耕田耕地7014.5自然亩外,还为根治县内南盘江工程犁土五百七十小时,全年完成总作业量达19939.9标准亩,平均每马力完成265标准亩。被评为陆良县和曲靖地区的标兵机车组,周福生被评为全省拖拉机手标兵,受到省、地、县的奖励和表扬。

挚爱:管好“铁牛”,用好“铁牛”

周福生原来是棠梨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保管员,从一九六五年国营机站的拖拉机到队上犁田以后,每年他都当农具手,帮着打犁和做些杂事。几年随车操作,使周福生对“铁牛”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然而,几年来,眼看着邻近的社员像迎客似地把“铁牛”迎接,但没干几天活,“铁牛”就“爬窝”了,还要派人买零件,把机器送出去修,有时为了买一个零件,要跑几十里上百里的路,时间耽误了,钱花掉了,“铁牛”的“病”还治不好。强烈的责任感使周福生暗暗下定决心:将来自己生产队有了“铁牛”,一定要把它管好。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棠梨大队买来了一台崭新的东方红75拖拉机。大队党支部在选拔“铁牛”主人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周福生。

周福生成了“铁牛”的主人后,在公社机站老师傅的帮助下,他刻苦学习、钻研,很快掌握了驾驶技术。当他开着拖拉机在田里耕作时,心里总在想:社员花了不少钱才买了这台拖拉机,这笔钱现在就捏在自己手里,如果稍有疏忽,就会给集体造成损失。为了维护好拖拉机,他从最简单的操作规程做起,拖拉机使用的柴油,按规定必须沉淀二十四小时以上才能使用,但不少机手不懂得“油净”的重要性,习惯于现拉现用,燃油中混有大量渣滓,无形中加速了机件磨损和故障停车。周福生每次耕田,总要先列出农田作业计划,提前两天把油运到田间沉淀,加油时再用绸子过滤,还采取了加油工具用前洗净,用后加盖,柴油滤芯用蜡纸或绸子包扎等措施保证燃油系统正常工作。

在操作上,周福生更是一丝不苟,精心操作。一九七七年有一天晚上在第六队犁田,因为天太晚看不清楚,有一块田犁卯了几犁。当他听到群众反映后,就及时赶去并进行了返工,保证了质量要求。

一九七四年冬天的一天,当他们在小海子耕完田后,需要转移地块。但因天已很晚,怕天黑道路不熟出事故,就把车停在地里回去休息。深夜,气温突然下降,呼啸的北风把周福生从梦中惊醒,他想到停在地里的拖拉机会被冻坏,就毫不犹豫地起了床,一口气跑了四里路,急忙把拖拉机的冷却水放掉,再盖上厚厚的一层草,才放心的回去休息。这次突然袭来的寒流,全省冻坏了不少拖拉机。但他们的机车却完好无损,第二天早晨又继续作业了。在周福生的带动下,全车组都爱护机车,精心操作保养,使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状态。五年来,只换过三个喷油头,一副缸套、活塞及环、一个缸盖、一个前横梁和一些螺丝轴套之类的小零件。

初心:早犁耕地,多收粮食

爱护机具,保养机具,是为了让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大作用。周福生常想:“早犁一丘田,早晒一天垡,就多一分丰收”。为了抢时间,争节令,努力提高机车工作效率,使一台机车顶两台用,他到各生产队调查了解,熟悉每块田地和土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作业中,他千方百计抓紧时间苦干巧干,努力提高作业量。

有一次在夜间作业,拖拉机过沟时,链轨脱轨了。生产队长说:“算了吧,等天亮了再来搞。”周福生想:耽误一个晚上,就要少犁好几十亩田。于是,他叫队长用手电照着,自己在车上爬上爬下干了三个小时,终于把故障排除,机车又投入了作业,当东方微明的时候,这个班次的任务按质量完成了。

棠犁大队的机耕任务大,往年春耕时,都要到公社机站请一台拖拉机来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当时公社机站没派车,大队党支部动员他们要想尽办法完成任务。周福生坚定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就是苦瘦几斤肉也不怕。”四月中旬,正当春耕最紧张的时节,周福生的爱人突然病倒了,经县医院检查需转地区医院治疗,但家中人少,无人护送照料。周福生只好把爱人送到曲靖医院,医生诊断后说他爱人是慢性妇科病,如不抓紧治疗,就会导致心脏病,需住院治疗。这下可把他难住了,心想:今年旱灾严重,在这个节骨眼上,爱人却生了病,又不能不治,怎么办?他爱人也看出了他的心思,忙对医生说:医生,他很忙,还要赶回去上夜班呢!请你想个办法通融一下吧!医生被他们的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感动,破例地开了一个月的药物,夫妻俩当天就回了家。傍晚,周福生又来田里换班了,他的助手看到他忙了一天还没有好好休息一下,怎么忍心让他来上夜班呢。于是他把周福生推开,争着把拖拉机开走了。经过近五十天的日夜苦战,不但按时完成了本大队的豆田耕翻任务,还帮助邻近大队犁了五百六十五亩田。

周福生开的这台拖拉机,工效都比一般机车高几倍。曾创造过日工作量二百多自然亩,三天犁七百自然亩的记录。开初,有的机车手不服气,说棠梨大队的田块大,好犁。后来,通过一次“比赛”,人们口服心服了。

那是一九七五年春耕时,公社机站调了一台工效最高的东方红75拖拉机到棠梨大队犁田,周福生把大田让给他们,自己犁小块田。工作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两台拖拉机的速度、工作时间都不一样,春耕结束时,公社机站的拖拉机犁了三千多亩田,比一般机车多两倍,而周福生的机车却犁了近五千亩。从此,这台拖拉机被群众誉为“特号铁牛”。

心愿:满载厚望,造福于民

棠梨大队党支部决定让周福生开拖拉机后,他深感责任重大。常对人讲:“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种田人,大队把几万元的财产交给我们,如果不好好为农业生产服务,怎么对得起党和群众们”。

周福生文化水平很低,又没有受过专门技术培训,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问题。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要很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光凭一股革命热情是不行的,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因此,他刻苦学习文化技术,碰到机器出故障,就请教公社机站的老师傅查阅技术资料,搞清楚了再动手排除,从不乱拆乱卸。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的点滴技术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人民。

有一次,拖拉机的液压升降器升不起来,他就送到公社机站修理。当师傅把修好的分配器交给他时,他想:这次是修好了,下次坏了怎么办?于是,他就请师傅把液压机构的构造原理、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讲清楚,自己弄懂了才离开。现在,周福生不仅掌握农田作业操作技术,拖拉机技术保养内容和方法,而且能进行拖拉机的小修理工作,除修理本大队的农机外,附近大队的机器坏了,他也乐意帮忙修理。公社水泥厂的电焊机坏了,万清大队的水泵坏了,联合大队排灌站的补偿器坏了,他都有求必应,尽力帮忙修理。干部社员看到他成天为集体忙碌辛苦,有的把他拉到自己家里去,要弄点好的给他吃,有的生产队见他来帮助修机器,要做点好菜来招待他,都被他谢绝了。有一次,他帮一个生产队修好了一台“爬窝”手扶拖拉机,社员非常高兴,主动提出要给他拉两车垫厩土,他也谢绝了。他想:自己懂得的一点技术,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的结果,只有好好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没有权利向党和人民要这要那。

一九七五年春,周福生犁完较难犁的一片田后,在保养机具时,发现犁铧刃口卷了,犁梁也有裂痕,若让机具继续带病作业,不仅保证不了作业质量,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把犁送到公社机站去修,又要耽误好几天。周福生心里非常焦急,他想:如果自己有一台电焊机就解决问题了。可是,买一台电焊机,要花一千四百多元,集体的资金是来之不易的,他反复琢磨,最后参考电焊机和电炉的原理,用8号铁丝绕成弹簧形状的电阻丝,做了一个“土电焊机”,只花了二十多元钱。周福生就是用这个“土电焊机”,焊补了犁铲、犁壁、驱动轮、支重轮、犁架、油泵柱塞导臂等大大小小零件百余件,还为生产队焊补了大小农具数百件,为集体节约了上千元的资金。干部、社员称赞他是“处处和贫下中农想到一起的好机手”。

荣誉:既是鞭策,也是动力

周福生从小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两岁父亲就去世,与奶奶相依为命,就是这么一个苦命的孩子,能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是终生难忘的事。

从北京载誉归来后,周福生更加拼命的忘我工作。记得有一次,机组的另外两名工作人员到昆明采购拖拉机零配件,去了整整一个星期,周福生一个人开着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不分昼夜地犁田,六天六夜没有下过拖拉机,饭都是送来给他在拖拉机上吃,实在累了困了,趴在拖拉机上睡一会,又接着犁。

人生:凡为过往,皆为序章

周福生的故事,珍藏在岁月里,如今轻轻打开,还散发着淡淡的馨香。那代人的思想、信念和情怀都在字里行间,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心灵深处的那根弦。

周福生爱护“铁牛”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他在思想和灵魂的大地上耕作,犁的是星辰,耕的是诗和远方;他把青春定格在乡土记忆中,他把赤诚镶嵌在金色的稻浪里;他在高原水乡放牧人生,尽情演绎“铁牛”的风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重读农耕文化,重拾农耕故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乡村振兴的今天,棠梨村委会准备修建一个“农耕文化展览馆”,把周福生的事迹陈列进去,让后代人在继承和发扬的前提下,深度滋养,砥砺前行,走向一个更加深广的世界!(梁红焕,系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太平明德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