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携手 打造高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寻甸样板”

时间:2024-04-12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田春琼

自对口帮扶工作实施以来,华东师范大学秉持“建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响应教育部定点帮扶工作部署,向远在27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源源不断地输送多种形式的教育支持,破解当地教学质量整体不高、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等难题,让优质教育资源在这里生根。对口帮扶以来,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和专家校友资源,以“全学段帮扶”引领教育提质,以“智慧化校园”引领数字赋能,以“全育人平台”引领内涵创新,逐渐形成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寻甸方案”,打造高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寻甸样板”。

做师生健康成长“守护者”

华东师范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做师生健康成长“守护者”,创建了华东师范大学——寻甸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指导中心,首批邀请了16位来自华东师大和上海部分中学的专家担任导师,赴寻甸开展专题培训。2024年,助力建设寻甸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进一步拓展服务面积,面向全县青少年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和辅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做创新思维“引路人”

2022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寻甸实验班在寻甸县第一中学开班,通过双导师制、教授进课堂、开发特色课程等校县合作育人新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探索西南民族地区高中改革新模式。截至目前,该校实验班招收学生两届共202人。两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统筹规划,长江学者、教授李政涛团队领衔推进,学校各学科发挥优势,动态参与;寻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寻甸县委书记高宇明多次与实验班师生开展座谈交流,以寻甸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毕昌友团队为依托,不断推进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实践育人、家校社协同等,着力处理好“育分”与“育人”的关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23年9月,首创寻甸县中学生“智慧创获”思维拓展系列课程,聚焦基础知识与前沿应用,邀请全国知名教授领衔开展月度讲座,现场惠及学生2000余人次,并通过录像等覆盖全县高中生;组织大学生开设初中思维课程,送课到寻甸11个乡镇。2023年暑假,开展了“乡村教育振兴·青年在行动”专项社会实践,赋能思维升级。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寻甸县第一中学高二学生余昊远称,进入实验班不仅让他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沿海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还让他接触到“脑科智能”等新理念。两年来,余昊远的各科成绩明显提升,上学期统考历史单科成绩排名昆明全市第一。对于明年的高考,余昊远表示想冲刺北京大学或中国人民大学。

全面提升教师数智育人素养

作为教育部首批“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试验工作试点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推动数字支教创新试验,以“菜单式”自主选课模式为各级各类小学提供18门多学科综合性课后服务课程,助力解决“三点半”问题。整合上海优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师资源,(先后与寻甸县11所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共建,其中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与寻甸县仁德四小开展“数字化协同校”共建),共同推进数字化协同教研。在“新高考工作坊研修项目”“繁星计划”等持续开展的基础上,首创寻甸县中小学教师“前沿导览”系列培训课程和学前教育提质计划。两年来,各类培训课程覆盖全县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团队,全面提升了教师数智育人素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表示,“位于中国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志愿者,可以通过平台与几千里之外的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共同体验传统文化、感知科技前沿、交流内心世界”。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泽铁样板”

华东师范大学聚焦寻甸县金所街道泽铁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施现状和现实需求,将教育作为有效突破口和持续增长点,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延展教育内容,努力打造西南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泽铁样板”。

华东师范大学积极发挥汉语言艺术和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方面的学科优势和实践经验,为寻甸县金所街道雷锋希望小学量身打造“经典阅读”和“汉语言表达”两门线上课程。课程通过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当地学生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和使用能力,此外,通过日常授课以及组织开展诗歌诵读、小记者报道、小主持人训练等展演和比赛活动。在了解到当地学生缺乏学习资源、渴望全面发展等成长需求之后,学院党委遴选优秀党员教师7名,以家庭为单位同泽铁村10户苗族村民进行结对,聚焦青少年学习成长,开展线上同学、资源共享、书信交流、互赠礼物等一系列活动。在书本知识之外,学院党员教师特别注重将上海科普展馆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生活见闻等以线上方式向泽铁村儿童进行传达共享。(田春琼)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