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行走在双柏大地,沃野田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和美乡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特色凸显……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为抓手,通过全方位统筹推动、全领域攻坚整治、全链条构建机制、全民众参与共建、全融合促村美民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奋力绘就产业兴、环境美、乡风淳、生活好的新时代和美乡村“双柏画卷”。
产业赋能农村发展呈现新气象
走进双柏县安龙堡乡青香树村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果蔬仓储分拣中心,村民们正忙着分拣、装运西红柿。
“番茄是我们村的特色产业之一,这里的番茄口感很好,好吃不愁卖,深受消费者青睐,现有全村共种植番茄6500亩,年产值达9750万元。发展番茄产业,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解决周边群众务工难题,村民们都把番茄称为致富果。”青香树村党支部书记张华瑞笑着说。
产业的发展,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富了群众的“钱袋子”。
在双柏健臣食用菌有限公司,标准化大棚有序排列,阵阵菇香扑鼻而来,工人们在有条不紊地采摘成熟的香菇。而在另一边的食用菌加工车间,工人正拿着剪刀将分拣后的香菇进行剪柄分离。
“我在家门口的食用菌基地上班,既能照顾到孙子和老人,又有不错的收入补贴家用,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在日子一天一个样。”今年56岁的双柏县妥甸镇大敌鲁村委会大院心村村民张世洪,擦去汗水动情地说。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这正是双柏县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引培并举构建多元产业发展格局的缩影。
双柏县结合全县8个乡镇气候资源多样和产业特色各异的实际,以打造“一乡一特”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定位,建设双柏县鄂嘉人均1头肉牛养殖示范镇、大麦地人均2亩果蔬示范镇、大庄户均1亩稻田养鱼示范镇、爱尼山人均5亩中药材示范乡、法脿人均1亩茶园示范镇、独田人均10只黑山羊示范乡、妥甸野生食用菌特色镇、安龙堡种养殖循环特色乡。通过有效挖掘、整合各乡镇优势资源,形成“一乡一特”发展格局,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鼓了农民钱袋子,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按照“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强”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全县建有食用菌、人参果、早青蚕豆、稻花鱼、鲜切花等16个生态农业特色精品园,全面加快“一村一品”生态农业产业培育。累计创建国家、省、州“一村一品”示范镇村43个,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25个、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9个,2023年生态农业综合产值达55亿元,最大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了环境美化与产业发展良性互促的生动局面。同时,引导支持经营主体与广大农户通过产业联动、就近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促农增收动力更加强劲,广大农民更加富裕,乡村振兴活力持续迸发。
改善环境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沿着双柏县大庄镇下沙乌观光健步道一路走过,竞相绽放的鲜花、巨幅的“稻田画”、青翠欲滴的采摘园、相映成趣的稻田鱼……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铺陈开来,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打卡”,他们或拍照,或在村里漫步赏景。
“现在,村里的道路硬化了、道路沿线也绿化美化了,晚饭后出门散步,既锻炼身体,又能欣赏美景,非常惬意。”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连声称赞。
按照“因村施策、集散结合、分户实施、内外兼修”原则,双柏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四全”达标攻坚行动。
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全处置攻坚行动。以集镇垃圾处理厂为核心,主干道沿线村庄垃圾转运集镇处理、边远分散山区村庄垃圾实行源头减量分类就地就近处理,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点后面的“一核心两制度三步走”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厂1座、农村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13座,防渗漏垃圾中转房33座、垃圾房2040个,配备垃圾清运车48辆、村庄保洁员1560名。实现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处理设施覆盖率、处理率均达100%。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全治理攻坚行动。建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池+生物氧化塘、设施设备集中处理和“小三格+大三格”分散处理模式,引导群众对处理后的污水就地就近还田还林资源化利用,实现污水处理化整为零。全县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3个,大、小三格处理池486个。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8%,自然村污水治理率达62%。
实施农村卫生厕所全达标攻坚行动。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推行“一户一厕”个性化改建模式;试验推广新型免水冲卫生旱厕,有效解决山区季节性缺水以及厕所尾水处理难难题。全县累计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0553座、免水冲卫生旱厕50座,10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合格率达100%。
实施村庄“五堆十乱”全整治攻坚行动。以农村清“五堆”、治“十乱”行动为抓手,引导鼓励群众通过种植果蔬、花木、中药材等因地制宜对庭院、村庄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按照“一村一特色”原则,打造公益设施、小广场、小公园等,推进村庄绿化,实现村庄整体和农户个体全面整治提升。累计建成“美丽小康庭院”3.64万户。创成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1个,全县村庄绿化率达54%,位居全州第二。
基层治理彰显和谐乡村新活力
行走在双柏县大麦地镇普龙社区,墙面上张贴着“老人道”“婆媳道”等村民们耳熟能详的家风家训。在村口的大柳树下,一场以家庭和睦、崇文尚教为主题的院坝讲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如家信访窗口”“老杨调解室”“村民议事厅”“老王调解室”“有事好商量”民主协商议事室……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一个个基层组织和群众事情共商、难题共解的特色调解品牌在双柏不断涌现,党员群众同发声、共治理,村民们习惯了“拉着家常”解决村里难心事,形成了协商有阵地、群众广参与、服务暖民心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双柏县积极探索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赋能的“五治”融合模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相辅相成,全面推行普及城镇街道、城乡社区、单位内部、重要部位以及复杂公共场所、公共服务娱乐场所等区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安装运用,全县共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3835个,建设边际结合部机动车抓拍视频卡口14个、电子围栏6个,农户安装摄像头5000余个,整合各类视频监控探头1701个,社会治安技防能力显著提升。
按照“一网一码”对网格进行统一编码,实现全县网格单元地理信息数字化管理,并深化司法公开,强力推动“网上办案”“网上庭审”“网上法务服务”机制,执法司法部门案卷上网率达100%。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和法律“七进”活动,打造“双语普法”“赶集警组”等普法品牌,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构建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等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多层次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全县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村组创建达标率100%,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同时,双柏县还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建成一批村史馆、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地,深化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评选表彰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人榜”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宜居便利托起群众幸福新生活
双柏县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汁江沿江公路龙门段通车!”1月25日,该路段全线贯通,一条崭新平整的柏油路令人眼前一新,极大改善周边群众出行条件,一块“硬骨头”终于被啃下。“路通了,地里种的蔬菜销路更好了,到省城的时间也从原来的5小时缩短到1.5小时,大家可高兴了。”洒冲点村村民唐真明说。
绿汁江沿江公路龙门段位于双柏县安龙堡乡境内,全长528米,是此条公路中的断头路,建设难度大、危险系数高,让很多施工方望而却步。该路段的建成,有效解决了沿江群众交通出行难题,直接带动全乡1万余亩果蔬销售,让农产品进城驶入“快车道”,实现了修通一条公路改变一个区域、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安龙堡乡的交通变化,只是双柏县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从县城到乡村、从国省干道到乡村小路,条条公路纵横交错,“毛细血管”四通八达,不仅畅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通道,也串起了老百姓的增收致富梦想。
此外,双柏县还围绕县域发展,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聚焦路、水、电、气、房、网、物流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了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农村水源保障和供水、电网改造等项目,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共建共享谱写和美乡村新图景
“以前农村办酒席的多,垃圾到处扔,房前屋后污水到处流,村里乱糟糟的。现在宴席少了,道路干净整洁了,村子变漂亮了,大家的一些不良习惯得到改变,村民的幸福感明显增强。”说起村里近年来的变化,法脿镇雨龙村刘大哥感慨地说。很难想象曾经脏乱差的村庄,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得益于村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
双柏县坚持以群众为主体,有力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果“不反弹”“不倒退”“不变质”。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动员辖区内公职人员、村干部、党员、村小组组长、退役军人、乡贤能人等组成义务小分队,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示范带动,让村民在所见所闻中感动,在环境改变中体验,使广大村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同时,按照“小投入、微改造、精提升”的改造思路,组织群众代表集思广益,因地制宜规划,充分保留了乡土、乡愁、乡情等元素,不搞大拆大建,制定的改造方案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切实做到“村里的事情村民说了算”。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风文明建设,制定了党员包片、村民负责的管理机制,规范了村内村外、房前屋后整洁标准,让全体村民在“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中,切实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同时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实施“红黑榜”管理方法,以评促整、以整促洁、以洁促美,让村民之间自觉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推动乡村面貌全面提升。
当下,行走在双柏大地的各个村落,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双柏把望山见水的生态之美、诗情画意的田园之美、千村千面的乡土之美融入其中,构成了优美的“高颜值”乡村风景。(杨兆明 崔剑龙)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