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庆:用157万字留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 书写布依族之“魂”

时间:2024-04-12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姚敏 王宗林

留住布依族文化传承的“根”,让布依族文化留在纸上,留在展览馆中,用更快速、更新潮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让布依族文化世代相传,这是河口县布依学会原会长罗洪庆毕生的愿望。如今,83岁高龄的他已经收集整理编辑并出版布依学研究11辑175万字的文化专著,他说,布依族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很重,他不能停歇。

笔耕不辍书写布依春秋

175万字,11本书,退休后的罗洪庆笔耕不辍,写出了一本本布依族文化、服饰、民歌等方面的布依学研究,另外还写了23万字的河口瑶族文化书籍。如今,第十二本关于布依族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书籍已经在筹备中。

在罗洪庆的家中,摆放着一摞摞线装手稿,翻开罗洪庆《布依族礼仪文化》手稿,字迹遒劲有力,文章条理清楚。175万字,都是这位83岁的老人一笔一笔写出来的,这些书籍的出版,他不知道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1995年,他从河口县档案局退休后,罗洪庆的人生焕发了第二个“春天”,作为一位布依族群众,他说自己有责任把布依族的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白天,他行走山间,寻访当地的布依族百姓,虚心向布依族群众请教,把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歌谣、歌曲、歌词、谚语记录下来,河口县16个布依族村寨都留下他的身影,布依族村民的分布,他了如指掌。村里的小孩子见到罗洪庆,都会开心地说:“报报吗呀(爷爷来了)。”

晚上,他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一条条收集到的关于布依族民族文化、民歌的片段整理出来,笔耕不辍,用一张张稿纸书写当地布依族的“未来”。

“比上班的时候还忙,每天都要写稿到凌晨。”罗洪庆说,现在很多布依族的年轻人都不会讲布依语了,他年事已高,要与时间赛跑,把布依族的文化史料尽量整理完毕,通过史料向年轻一辈讲述布依族文化。

让“文物讲话”促民族文化世代相传

每次下乡,相机是必须带的,遇到漂亮的服饰,他都会拿出相机进行拍摄,在征求主人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一件件实物。村寨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与村民交谈的身影。

几年下来,他带领布依学会会员收集了200多件实物,涵盖服饰、民间乐器、木匠工具、生活用具等15个大类。收集完毕后,他将实物整理成图片集,并在河口县桥头乡建立了布依族文化博物馆。

“布依男女好穿蓝、青、绿、红等颜色的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每逢节日、宴会,妇女喜佩戴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坠和手镯等银饰。”翻开图片集,罗洪庆讲述着布依文化历史。

“不能让民族文化慢慢消失,‘文物’会说话,更会‘讲故事’。通过收集的‘文物’,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布依族文化,让布依族文化代代相传。”罗洪庆开心地说。

博物馆的建成,罗洪庆觉得自己办了一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布依文化“大事”,让百姓经常能够看得见布依族的“文物”,起到很好的教育功能。罗洪庆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将收集的“文物”编成校本教材,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布依族文化,利于布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奔走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路上

罗洪庆说:“举办过5次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目前培训了103人,其中培养会写原生态歌的11人,会跳花灯的12人。希望有更多的布依族青年参加培训。”

2008年,在罗洪庆的积极推动下,河口县成立了布依学会,他就任会长后,到处寻找有天赋的布依族青年,让他们报名参加布依族非遗传承班。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布依族同胞到贵州、云南罗平等多地考察研究,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如今有13个布依族村落申报成为省级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开设非遗传承培训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罗洪庆将民间歌谣和舞蹈收集后,再经过编排,请人表演并录制。特别是培训布依语,课本制作出来后,用布依语和汉语诵读录音拷进U盘,所有学员每人赠送一个U盘,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可以常常练习。如今,布依民歌《六月六的传说》《迎客歌》《牛王节的传说》,布依酒歌《布依山寨有美酒》《欢迎来河口》,舞蹈《布依玩表》《布依族唢呐抬酒》都成了重大节日表演时必不可少的节目。

目前,在罗洪庆的努力下,河口县已申报审批省级布依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州级非遗项目3项,州级布依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申报批准22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内容涉及民间美术、音乐、民俗以及布依服饰、美食制作等门类。

写了450句布依族常用语,录制成音频,并到布依族群众中去逐字逐句地讲解,罗洪庆一直奔走在布依族文化传承的路上,他希望通过歌舞展演、理论研讨会、非遗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让河口县的民族文化保护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新的成果。他还有一个新的愿望,通过“三边三好”行动的实施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布依族村寨+文化旅游+产业模式逐步形成,布依族村寨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姚敏 王宗林)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