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江川:做好水土保持文章 实现与绿水青山“双向奔赴”

时间:2024-03-28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李丹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坚持水土保持为民利民惠民原则,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水土资源开发为目标,以“星湖清、江川美”为使命,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积极探索一条流域治理、整片带开发、多措施配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保水土、美生态、富百姓”的“小流域+”发展模式,共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种效益共赢。

(从高空俯瞰,近千亩梯田似大地的掌纹)

阳春三月,走进安化彝族乡光山村,道路两旁的樱花迎风绽放,一簇簇一团团美不胜收,给寂静的小山村带来一抹令人欢喜的亮色。驱车行驶其间,仿佛沉浸在粉红色的浪漫里。

“从种下这些樱桃树,我就来这里管理浇水了。看着这些树从成活到开花,而且一天比一天开得好看,心情非常好。”管理员普双东一边浇水一边高兴地说,每天他来为这些樱桃树浇水时都会有很多人停下来跟他打个招呼,夸赞这些树长得太漂亮了!

改变,得益于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以水土保持项目为引领,助力调整种植结构

站在前卫镇业家山村委会山头眺望,山坡上香樟碧绿,樱花绽放,梯田上油菜丰收在望……

“我们已经种了一茬烤烟和水稻,现在油菜也快可以收割了,能种植的品种越来越多,收成也越来越好了。”村民李开文说,多年来,村里的山地坡陡不平整,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低,种不了水稻,只能种玉米之类的农作物,因耕作条件差,收成低,不少村民还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土地成了撂荒地。如今,依托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改梯项目,不仅路修好了,水也有了,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会把地里的土冲走,又保水又保肥。

“星云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江川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湖。1990年以来,由于流域人口不断增加、人为扰动逐渐频繁,星云湖水质和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而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水土流失问题是主要因素,因此,在江川开展以水土流失为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玉溪师范学院挂职江川区政府党组成员王帅兵介绍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江川区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探索水土保持新模式、新机制,针对星云湖最大的入湖河流渔村河及其径流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按照“山水田林湖草+路、村”融合星云湖“湖泊革命”战略部署、乡村振兴和美丽江川等建设规划,以生态区、生活区、生产区三大分区因地制宜开展坡改梯、村落污水收集处理、人居环境整治、水土保持林规划,有效助力星云湖水质改善,进一步助推星云湖流域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渔村河小流域的梯田错落有致)

渔村河小流域地处江川区县城北侧,位于星云湖径流区内,总体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流域土地总面积102.04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多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长年种植烤烟、玉米,结构比较单一。2022年6月,江川区积极开展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2500多万元,在昔日的坡地上开梯田、修道路、修沟渠、建水池,建设前有埂、后有沟、壁有草、旱能灌、涝能排,林网、路网、水网一体相连的坡地防治体系,改善山区农户生产条件。短短一年多,项目涉及的前卫镇、安化乡及江城镇13个村委会47个自然村的坡地上已旧貌换新颜。

(渔村河小流域涉及前卫镇、安化乡及江城镇13个村委会47个自然村)

“对我们农民来说,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现在耕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些外地老板或者本地的村办公司也开始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水稻,不少村民不仅能拿到流转土地的租金,还能回到自家的土地上打工管理庄稼,整个土地资源一下就盘活了。”前卫镇石河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委员普翠兰高兴地说,马上就要移栽烤烟和水稻了,今年很有信心,争取有更好的收成。

以水土保持项目为引领,助力发展特色产业

光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村,有5个村民小组2220多人。近年来,依托多肉产业,光山村实现了增收致富,还带来了产业发展新机遇。

(光山村提升改造的花漫光山是小流域辖区的一个田园综合体)

“刚开始来这里种植多肉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我们自己搭大棚、通水电、修道路,花了很多心血。”坤宇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陈坤是第一个在光山村栽种多肉的人,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多肉产业从无到有,再发展到如今的2500多亩,成为了一个特色致富产业。

(光山村多肉种植基地)

行走在陈坤的露天多肉基地,放眼望去,满山的多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好一派春意盎然。

“这些年,一年比一年干旱,慢慢地水成了最大的问题。”陈坤介绍说,他的500亩基地全部采用的都是节水灌溉系统,既能让多肉适“渴”而止,又能做到节约用水,但连年干旱,对多肉的发展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现在,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快要完工了,项目离我们基地也不远,待全部配套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后,对我们的地栽多肉肯定有很大帮助。”陈坤表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肥沃的土地和稳定的水源,如何实现小流域治理与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机结合,他拭目以待。

和陈坤一样满怀期待的,还有前卫镇石河村的花卉和蔬菜种植户。

尹庆龙在石河村种植桉树多年,今年1月,他调整种植结构,将60亩桉树换种成西梅和葡萄,在基地间铺设了水肥一体化喷灌管道,经过两个多月,西梅和葡萄都绽放出新枝绿叶,充满生机和力量。

“我们最大的难题就是水了,不管是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都非常困难,目前,大家用深井水还是存在诸多不便。”尹庆龙说,他的基地紧邻光山村,因土地碎片化较为严重,水利设施薄弱,水土流失严重。这两年,听说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一系列坡改梯项目已逐渐成形,尹庆龙便开始寻求新的种植尝试。

(渔村河小流域范围内种植的西梅发出新叶)

“这些葡萄和西梅都要三年后才挂果上市,到时,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早已能正常使用了,相信我们的水源问题就都能解决了!”说到远期规划,尹庆龙希望土壤环境能尽快得到改善,他也从内心认可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以水土保持项目为引领,助力改善人居环境

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单元,其治理成效的评价关键在于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漫步在前卫镇石河村委会水月村,一条条水泥路干净宽敞,一栋栋房屋整齐排列,让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我们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安装了雨污分流管,即便是像我们这种土木结构的,雨水污水也是有专门的管道分开排放,而且全部管道都是埋在了地面以下,确实非常干净非常舒服。”76岁的白存秀老人身体硬朗,热情地把家门口的一块盖板掀开,用手指着不同的管道介绍说:“这根低一点的是排污水的管道,平常家中的生活用水倒出来就是往这里排走了。另外这根高了一点的管道就是排放雨水的。”

(一种天井式房屋雨污分流装置在石河村得到推广)

据悉,这是一种针对农村天井式房屋设计的雨污分流装置。

“房屋外面和天井出水口连接的这个是一个简易雨污分流池,分别安装有污水管和雨水管,其中雨水管管径大一些,正对着天井出水口。这个污水出水口管径小一些,位于天井出水口侧边。”江川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长罗云祥介绍说,为了有效分开雨水和污水,安装时将污水出水管底部比分流池底部高出5厘米,雨水管底部比分流池底部高7厘米,这样的话,污水可以全部进入污水管,而在下雨的时候,雨水量一般较大,由于雨水管管径较大且正对着天井出水口,较大部分雨水可以从雨水管中排出,对于少部分雨水进入污水管后,对污水处理系统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是可控的。

据悉,这个天井式房屋雨污分流装置还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成为国家发明专利,并在石河村委会大石河、小石河、水月村、三石河4个村民小组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位于水月村湿地的村落污水处理项目)

沿着污水管网走向,在水月村旁边的湿地,一台污水处理设备十分显眼。

“这套污水处理设备已接入光伏,比较省电。像这个尾水收集池也是智能的,处理后的水位只要达到一定高度,泵站就会自动启动,把水提到水月村后面的一个高位水池,经连通管网分别流向不同小蓄水池,以满足周边村民的灌溉需求。”罗云祥说,该污水处理点主要针对石河村委会4个村民小组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治理,是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唯一一个村落污水处理项目,可有效改善渔村河源头污染,加快城乡绿化、美化,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村落污水处理设备低噪音高效能)

“当前,江川区共有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工程、一水两污项目、周官河康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等星云湖保护治理系列工程在同步推进,渔村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依托并与这些工程齐头并进,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流域内年均可减少水土流失量4.22万吨,年蓄水103.71万立方,惠及31000多名群众。”王帅兵表示,待各项村庄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完全投入使用后,将为发展特色民族村庄旅游提供优越条件,届时,一批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等重点项目将应运而生,让各乡村向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跨出新的一步,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在。

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江川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绿色崛起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江川区累计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6.41万亩,已完成全部目标任务,流域内水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乡村绿化美化均发生了美丽蝶恋,这正是江川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果的典范和缩影。下一步,江川区还将努力把渔村河小流域打造成为“水土保持改革创新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区”。(李丹 玉溪市江川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