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以“旅游+”方式 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

时间:2024-03-06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戴铮

一直以来,云南省普洱市以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而闻名,其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到了61.2%,是中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也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大观园。近年来,普洱文旅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为抓手,发掘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营造出健康浓郁的红色旅游文化氛围,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融入“旅游+”发展中,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景迈山森林音乐会 戴铮摄)

为更好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普洱市详细制定“进景区”策略,结合普洱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景区自然禀赋和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旅游景区民族文化特征鲜明、创建载体生动鲜活和游客密集度高、媒体关注度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推进创建工作不断向各旅游景区、向各文旅企事业单位、向各旅游经营主体、向导游、向游客等广度、深度延伸。

(民族团结园成为红色教育“打卡点” 戴铮摄)

随着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景区”工作的深入推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被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今,走进矗立着“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宁洱县民族团结园内,通红的石榴挂满枝头,碑亭之外,建碑时举行仪式的场景雕塑栩栩如生,“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龙年春节期间,澜沧县老达保村民小组举办了“民族团结一家亲 欢歌踏舞迎新春“系列活动,传统民居、民间歌舞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艺术在这里相生相融,赓续讲好了民族团结新故事;1965年,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传遍大江南北,西盟县抓住机遇,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把民族团结精神元素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串联老西盟区遗址、佤山天池、民族团结盟誓塔、烈士陵园、永俄寨等区域资源节点,打造了一条集边境游、红色游为一体的红色教育主题旅游线,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拉祜族歌曲传遍整个景区 戴铮摄)

通过旅游这一窗口,普洱文旅把民族团结元素注入旅游产业当中,不断加强与景区联动,每逢火把节、泼水节等少数民族重要节日,景区都会为游客提供场地,邀请少数民族演员到景区精彩上演诸如“佤山之夜”音乐会、“民族团结大联欢”、无量山狂欢节等活动,以包容的姿态不断融合不同习俗、不同习惯的多元文化。向广大游客展示普洱市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旅游资源,让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

(茶马古城旅游小镇“佤山之夜”活动人头攒动 艾嘎摄)

近些年,普洱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挖掘哈尼族红蛋节、彝族火把节、佤族木鼓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探寻芦笙舞、摆舞、筷子舞、祭竜神等民族传统文化精品潜力,延伸文化产业链,助推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让各族群众在获得物质、精神“双丰收”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宾弄赛嗨”民族团结示范样本 戴铮摄)

接下来,普洱文旅将夯实基础,完善配套。加强对边境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品牌创建力度,按照国家标准评估、指导、完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具有边境少数民族风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理想信念现场教学点,铸牢边境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突出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元素,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融入旅游形象建设,依托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等时机,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讲好景区历史和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戴铮)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