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玉屏镇立足实际,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深度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文化,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党组织“领航”,建好文化灯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文化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以“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行动为契机,全面挖局各行政村域范围内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景区景点位置、类型、分部和保护利用情况,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等,编制具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的乡村文化振兴规划。用切实可行的文化行业规范为完善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提供有益指导,使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得到保障,农村文化人才支撑明显,乡村文明水平显著提升。
文化中心“搭桥”,培育文化氛围。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建立起以“菜单式”与“订单式”相结合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玉屏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作用,指导各村(社区)文艺队开展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各村(社区)文艺队员开展业务培训。组织文艺队结合日常活动和节庆活动,积极参与推动“苗族芦笙舞和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大力发扬苗族“采花山”、彝族“跳掌”等民族文化活动,文化氛围日渐浓郁。
文艺队“联姻”,增强文化活力。配齐配强工作队伍,组建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44支600余人。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演出活动。利用重点时段、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化进万家、“苗岭红”文艺轻骑兵理论宣讲暨“戏曲进乡村”慰问演出、文艺下基层等系列惠民活动。同时,深入挖掘本土苗族文化,努力开发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持续开展“游苗城,赏夜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篝火晚会等民族节庆活动,切实让文化活动活起来。
小喇叭“助力”,提振文化信心。充分利用17个应急广播播出前端,19个城区公共终端,88个自然村终端。将应急广播打造成传播“党音”的“扩音器",传递科技文化知识的“快递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中午播要闻,晚上播政策,村民吃着饭、干着活就能听党的声音、学文化知识。同时,结合“三话六学”活动,精心设计广播栏目,不断丰富服务群众内容,保证党和政府的声音“村村响”“长期响”“按时响”“优质响”,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惠农政策、文化生活信息等及时快捷地传递到老百姓心里,筑牢思想阵地,增强文化自信。 (孙开华 田锦绣 玉屏镇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