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迫切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正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也为当前主题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时代意义,即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实践可行性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舍我其谁的勇气提出“两个结合”,用“两个结合”开创“必由之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其时代意义就在于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为开辟人类前途命运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推进民族复兴具有重要启示,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两个结合”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通过采取一系列制度性措施、战略性举措、革命性实践,政策驱动、制度保障,取得一系列代表性成绩和标志性成果,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理论推动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理论革新实践,弘扬革命精神,倡导实干兴邦,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实践体系和实践标准,使中国式现代化思路更加清晰、行动更加有力、步伐更加稳健。
其一,“两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彼此契合。在价值观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崇尚天下为公,崇尚人民至上,主张兼济天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理性回归凡间,强调人民性,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明之所以可以做到融通契合,逻辑上在于都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为相互学习借鉴和结合创造了条件。
其二,“两个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融通贯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互融,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沃土。中华文明具备的兼容并蓄的独特气质成就了“两个结合”,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规定了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风貌、新气象、新特点、新品格。
其三,“两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互相成就。一方面,在中华文明的危难时刻,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无穷力量激发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使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青春焕发。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成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特色和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天下公心”到人的知情意的全面进步,从“民为邦本”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和谐万邦”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都是“两个结合”的生动案例,构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叙事话语体系。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价值
“两个结合”的鲜明特征,就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八个字既概括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也概括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遵循: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真理的精髓。
“明体”实际指的就是明道,“体”指的是大本大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根本原因是始终遵循“经世致用”的道统,能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偕行,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这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之道,“体用贯通”是指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道理和现实不能分离,这种文化传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是中华民族道统返本开新的过程,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要担负起这个使命,一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二是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基本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历来反对空谈的学问,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人民,理论必须指导实践。要让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
“两个结合”的独特价值在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文化底蕴,聚焦时代之问,总结历史经验,指明前进方向,是“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次理论跃升,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理论贡献。
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等构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大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实现了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和谐融通。
对待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秉持科学态度,要遵循“两个结合”的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考验、披沙拣金归纳总结出来的,是当代中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坚守,不能随意舍弃。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与实践自觉,以高超的中国智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融合,提出“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用“两个结合”的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实践
“两个结合”的根本遵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待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和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考察甄别、研究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媚古,不谄今。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华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结合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绝不是无中生有,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新时期面对文化传承、转化与发展新问题的新思路。
“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是“融通贯通”及“三来原则”。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结合”的方法是融通贯通,“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结合不是要复活传统的一切方面,不是要推动传统重回王座、定于一尊,回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
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三来原则”。“不忘本来”,就是不忘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之本,不忘中华文化这个民族的根与魂;“吸收外来”,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吸收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面向未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要不拘小节,着眼大处,勇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既自信又从容,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正是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双向互动中来、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意识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民革组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使命,在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中履职尽责,为更好构筑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意义献计出力。要在“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中贯彻落实“学思想、强根基、重履职、建新功”的总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民革力量。(作者:于干千 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开放大学校长,民革中央常委、云南省委会主委)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