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越走越宽广——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道路交通十年发展侧记

时间:2024-02-06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赵洁薇 姚奕君 张雯雯 李玉星 施瑞

大车小车穿梭畅行、高铁列车呼啸疾驰。站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北大门刺桐关俯瞰,铁路、高速路、县乡公路等构建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上下盘旋,颇为壮观,展现出红塔区十年来道路交通建设的硕硕成果,凸显着红塔区“滇中腹地”的区位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塔区紧紧围绕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底,红塔区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432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61公里(昆玉、昆磨),国道58公里,省道42公里、县道163公里、乡道992公里、村道11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51公里/百平方公里。

出城道路彩虹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是一条出了名的难走的路,大坑小坑、污水泥浆、牛屎马粪、灰尘蔽日……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现在的彩虹路已经变成了双向六车道,宽阔平整,井然有序的一条交通干道。随着城市的发展,彩虹路两边的商业圈越来越繁荣,逐渐变成了红塔区中心城区东西向道路的中轴线。

驱车彩虹路上,一路向西,半小时左右可以到达黄草坝村,这个地处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群山环抱、平坦幽静、炊烟袅袅、桃花盛开,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但从前,通往这里的道路却是尘土飞扬、泥泞颠簸、坡大弯急、险象环生。坎坷的道路,不仅掩盖了这里的美丽风光,也阻碍了山村经济的发展。

前些年,随着脱贫工作的全面开展,一条环山区旅游线路的建成,黄草坝、波衣这些藏在大山里的美丽乡村,徐徐掀开了美丽的面纱。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黄草坝、波衣村,赏山村美景、品山村美食,在大山的怀抱里放飞自我,黄草坝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塔区的后花园”。

这些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开展,红塔区以公路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公路+旅游+产业”持续发展。2022年9月,红塔区启动了北前路的大修工程,按照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扩建,并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增加了防护设施和绿化工程。

这条通往小石桥乡乡政府的重要县乡道路,全长11公里,新的道路消除了原有道路弯急坡陡、路面龟裂、车辆通行难、临边临崖等安全隐患,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全面提升小石桥乡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使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舒心、安全,让群众昔日的“烦心路”成为“暖心路”。

路好走了,去往小石桥登临龙马山的游客日益增多,小石桥乡时鲜的花卉、水果、农作物也走进市民家,彝族刺绣走出小石桥、走出红塔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全面建设生态城市的进程中,红塔区逐步完善城市与乡镇路网结构,提高现有道路系统通行能力。2022年6月,玉洛路12.9公里的路段主体工程完工,整条道路告别了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泥水四溅的窘象,车辆通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行安全也有了保障,驾车从晋红高速跨线桥前往洛河乡的时间缩短至20分钟左右。

道路建设带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洛河乡的香椿早上采摘,晚上就出现在上海市民的餐桌;大石板村的多肉产业藏在深山,却红遍全国,走向东南亚;大密罗村的野生菌产业越来越兴旺,每年夏季有大量游人驱车前往大密罗村,体验采野生菌的乐趣,品尝山珍的美味可口,参与农耕活动、感受传统的农耕文化……

截至2023年底,红塔区11个乡(街道)、105个村(居)委会全部通水泥路或沥青路,硬化率100%;442自然村全部通公路,硬化率99%以上。如今,去黄草坝逛逛,去山区的村子走走看看,买点农家生态产品,已经成为了很多市民的周末休闲旅游常态。

红塔区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多万人口的滇中城区,从保通达、保通畅,再到“四好农村路”建设验收、绿美公路建设启动,红塔区的交通以建设安全、绿色、智慧、高效的交通网络为目标,建好、管好、维护好、运营好辖区范围内的道路交通网络。

四通八达的道路就像一张网,连接了红塔区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村庄,带动了村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技术、人才的交流和发展,为红塔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红塔区南大门研和街道是玉溪市的物流中心,中老铁路(玉磨段)研和站是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作为研和站的重点配套工程——进站道路,建成后对于完善周边道路基础设施、打通对外物流通道、充分发挥玉磨铁路研和站作用、促进玉溪市和红塔区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截至2023年底,中老铁路累计实现了货运量3304万吨,客流量达500万人次,带动了红塔区的经济、技术、人才、物资的流通,促进了红塔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描绘了现代化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祖国的繁荣发展让红塔区走在了国际大通道上,长风万里启新程,红塔区道路越走越宽广。(赵洁薇 姚奕君 张雯雯 李玉星 施瑞 红塔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