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山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人民城市更有温度

时间:2024-01-1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深入学习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全省基层党建“一带四区”整体布局,围绕建设“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区”目标,系统谋划、全域统筹、整体推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统筹力、组织力、服务力,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全链条”增强统筹力,把党的领导一贯到底

如何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关键是要将各级党组织统筹起来,从顶层到最基层,在纵向上保证目标同向、行为一致。

(24小时自助服务区)

近年来,西山区始终围绕“将党的领导一贯到底”这一目标,成立社会治理委员会,调整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吸纳组织、政法、城管等31家单位,在区级层面“一盘棋”统筹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通过制定《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工作任务分工表》等,明确各单位工作任务,每季度下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将工作任务“清单化”,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及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强化“双周通报”跟踪问效,压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责任。

在强化区级统筹的同时,西山区不断加强街道、社区和居民小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构建上下贯通、领导有力的治理主轴。做强街道。规范街道“大工委”建设,由区委常委担任街道“大工委”书记,定期研究基层治理重要事项,带头破解制约基层治理的瓶颈。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以更好服务企业和群众为导向,因事设岗“五办七中心”,调整161名编制充实街道力量,制定街道权责清单、赋权事项清单等,让街道有权管事、管得好事。做优社区。全覆盖组建128个社区“大党委”,82名街道党工委委员出任“大党委”书记,指导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社区工作者“五险一金”,建立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职业体系,定期对社区干部“过筛子”,调整配备社区“两委”干部106人。实施“减负增效”行动,严格执行准入制度,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从198项减少到41项,盖章性事项由99条减少到2条,留出时间抓治理、抓服务。做实小区。推进“支部建在小区上”,把党的工作融入万家灯火,468个网格(居民区)党支部及居民小组党支部成为群众家门口的“主心骨”,543个住宅小区建立“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改造提升156个老旧小区,持续打造最美街巷、最美庭院、最美楼道,让居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

(马街北路社区走访群众)

“全领域”增强组织力,让多元主体融合共治

“我每周都会约着老姐妹来学习书法和古筝”“我经常参加社区的入户慰问活动,为邻里提供帮助”……提起社工站的建设与服务,社区居民们都赞不绝口。近年来,前卫街道党工委坚持目标导向强服务,通过社工站项目,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有效途径,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除了提供温馨舒适的公共空间,街道社工站还创新开展“民生微实事提案大赛”,将居民认可度高、评分高的优质提案纳入“金点子”项目库,对社区社会组织骨干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对项目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动员社区居民通过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在社区开展公益服务,唤醒居民自主意识,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由“自娱自乐型”向公益性转变,切切实实给居民带来实惠和温暖。

2023年2月28日,西山区棕树营街道医大社区幸福食堂正式启动,这是一家面向全社会的老年食堂。据统计,医大社区辖区内65岁以上老人有963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就有182人,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前,为老年人解决“吃饭难”的问题,医大社区党总支、按照“政府主导、社区支撑、社工执行、社会参与、老人主享”的工作思路,引进景洪惠工社会服务中心,融入志愿力量,结合社区共建单位的志愿力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医大社区幸福食堂)

“年纪大了,做饭不利索,有时候随便烧点就吃,吃不完也舍不得倒掉,晚饭再将就吃。老年幸福食堂开业,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每天来这里都能吃上新鲜饭菜,既省事又省心。”现场的陈爷爷乐开了花。

前卫街道社工站项目、医大社区幸福食堂,都是西山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近年来,西山区积极推行“党建+融合共治”,引导驻区单位、各类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从“站着看”变为“融入干”。辖区资源“清单化”凝聚。依托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吸纳成员单位1057家,建立需求清单1163条、认领清单1065条、项目清单1065个,深化“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实践,办结为民解忧实事计划2289件,“大机关”和“小社区”实现了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治理共抓。社会组织“项目化”发动。建立西山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社会组织31个、社区自组织1073个,参与人数达2.5万人,“连心社区”“永兴帮帮团”等社会组织活跃积极,“广场舞噪音扰民”治理等被市民点赞。新兴领域“分类化”组织。依托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等“链主”,分类建立新兴领域行业党委2个、党支部20个,115处温“新”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1160余名从业人员到社区报到,“快递小哥”成为兼职“网格员”,网约车司机成为民意“信息员”,电商主播成为文明“宣传员”。

(前卫街道社工站 )

“全方位”增强服务力,以基层善治提升城市品质

“道路交通拥堵,多次发生交通事故,严重影响周边群众出行安全”“人行道路面年久失修,坑洼不平,道路两侧墙面斑驳,存在安全隐患”……南北连接人民西路和昆州路的民兴路,是一条交通繁忙的城市背街小巷,周边汇聚了社区、老厂矿家属区、私营企业、行政单位等,是群众反映诉求最多的道路之一。

西山区马街街道党工委在多次调研后,抓住问题关键,充分发挥“轴心统筹”职责,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充分应用“街社吹哨、部门报到”“协商在基层”等机制,协调部门“资源支持”,社区党组织“具体实施”,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两个多月的优化改造,民兴路摇身变成了民“新”路。

在整治民兴路同时,马街街道党工委还建设了“马街记忆·城市乡愁”文化走廊,还原了生产中国第一根电缆线的昆明电缆厂、生产云南第一台变压器的云南变压器厂等马街老工业的旧貌。

(盛高大社区微型党史馆)

“现在不仅解决了道路问题,小区外面围墙打造文化墙,画上我们原来在单位上班的场景,让我们想起好多年前的记忆,路过的年轻人看到我们的文化走廊也会驻足拍照,我们都觉得很好!”西丽园社区退休四支部的支部书记兼西苑开发小区1栋、4栋楼栋长黄文华看着民兴路的变化十分欣喜。

民兴路的改造蜕变,是西山区拓宽群众全面化维度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例子。近年来,西山区围绕昆明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拿出绣花功夫精细管理城市,让西山更显品质、更有底蕴、更富魅力。治理“一网清”。细化设置网格1678个,整合9类人员并配备若干兼职网格员,搭建“1+9+X”网格服务体系。推行社区干部“全科社工”和“定岗网格”制度,推动人员下沉网格、进楼入户、上门服务,提升了网格治理效能,经受住了多轮疫情考验。服务“一次办”。聚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将35项区级审批事项下放街道,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行政许可类事项全程网办率达96.8%。邻里“一家清”。选聘“楼栋长”“十户长”和“党员中心户”,定期召开“院坝会”“居民议事会”,引导居民自己的事自己提、自己议、自己商量着办。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形成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全区刑事警情数、治安警情数连续3年下降,保持昆明主城区最低水平。(西山区委组织部 西山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