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至12月17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2023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技能培训圆满结业。期间,共有508名水库移民村民参与本届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甜竹种植技术、养鸡技术、牧草种植技术,课程设置包括理论教学、案例讨论、种植能手分享、田间实操等和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方面,由点到面以技术下乡赋能乡村振兴。
为民谋利 剥隘镇开展水库移民技能培训
富宁县辖区内涉及水库移民乡镇10个、村委会25个,核定纳入后扶人口8841人,已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8座。党的十八大以来,富宁县水库从筚路蓝缕到方兴未艾,特别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致力于做好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全面推进当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富宁县水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截至目前,富宁县已争取移民后扶项目资金4850万元投入蔬菜基地、水果笋示范基地、园区加油站、八角“一县一业”等产业建设,带动移民务工、创业,促进移民增收。
2023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云南省委、省政府,文山州委、州政府对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技能培训工作的目标要求,富宁县搬迁安置办公室联合砚山县昌盛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在剥隘镇百洋、者宁等5个村委会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技能培训,培植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新期盼,不让任何一个水库村民在乡村振兴路上掉队。
本届培训聘请了云南省农业专业领域专家、企业优秀产业生产教师、砚山县昌盛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培训团队教师进行授课培训。“培训说到底还是个引路的方式。”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砚山县分校副校长、农艺师李娜作为本次培训教师,讲述了村民们常见的日用竹制品,在企业的运营加工下,售价十几块到一百多元的案例。在李娜看来除了先进技术,村民们更需要的是吸收和借鉴其他地方的优秀经验,而不是止步于仅在生产链的末端。
重视“牵线”的同时,李娜等授课教师也聚焦“搭桥”,在培训现场对农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进行岗位推荐及技能培训,宣传国家、省、州有关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措施,提高移民素质能力和择业就业创业竞争能力。
急民所需 移民产业合作社明年落地
在培训中,富宁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雷连彬与培训教师和村民们、种植大户来到了田间地头交流学习,雷连彬表示:“依靠富宁县的土壤优势、政策帮扶,因势利导发展甜竹产业为水库移民们生产生活实现了增效增值。”他说:“最近,我去楚雄调研了移民合作社项目,将立足于富宁县移民村现有的产业资源,固定合作、拓宽销路、保障售价、壮大集体经济,让每一户村民都能享受时代利好,我们也将成立移民合作社,用合作社带动移民发展产业。”
致富之路并非一日之功,还需久久为功。户外培训期间,甜竹种植大户、当地致富带头人陆洪海分享种植、产销等环节的经验,并向村民们讲述成立合作社对收入增加的益处,号召村民们为合作社的成立添砖加瓦。陆洪海和广西的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所以他的甜竹并不担心销路,去年陆洪海收了100多吨甜竹,年净收入介于30万元至40万元之间,他自豪地说:“说不准你吃的广西螺蛳粉里的酸笋就是我们富宁剥隘的。”
但这并不代表剥隘镇水库库区的所有移民都高枕无忧。“最难的时候甜竹才7毛钱一斤。”一位村民在和雷连彬交流中表示急需一个可以稳定物价的地方,不然种植户总会面临要么贱价出售,要么换其他作物种植,进退维谷的困境。对此,雷连彬补充道,富宁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已把合作社事项提上了日程,基于当地原有基础,预计在明年春节前后就能“瓜熟蒂落”。
本次培训在结业典礼的欢声笑语中落幕,但水库移民的集体致富之路却正在扬帆起航。下一步,富宁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将紧跟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州政府要求,继续深耕水库库区移民乡村振兴工作,引领好、落实好、发展好当地的农业农村建设。(贺莹 祝舜 雷连彬)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