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著名书法家陈鸿翎的眼里,学习书法绘画,要先从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开始,才有根基和品味。
受家庭影响,陈鸿翎从小便喜欢书法。而他的研习之路便是从临摹名家作品开始的。王羲之、王献之、黄庭坚、苏东坡、米芾等历朝历代书法家的作品他都学习临摹过。宋代的画也是他学习中国画的“根基”。
他常常说,全世界只有中国书法做成了艺术,这与它赋予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古人的经典作品中拥有着他们总结的经验,是可供我们借鉴学习的。当我们临摹到一定的阶段,再来创作,作品才有‘根’,才会有品味。”
扎根中国传统书法,陈鸿翎长期从事中国画、书法研究和教学,成为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院书法系原主任,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副主席、艺委会副主任,现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政协特聘艺术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一等奖和贡献奖等多个奖项,出版《鸿爪集/陈鸿翎笔墨情态》《二白堂艺志——“心海由舟”》等个人专著。书法作品入选“全国首届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书法册页展”等。
走进他工作的地方,推门而入,最先看到的就是随处可见的字画。或铁画银钩,或潇洒飘逸,或雄浑苍劲,或鸾翔凤翥......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将大家带入书墨飘香的氛围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而陈鸿翎则端坐在茶桌前,从容闲适的倒水、冲茶,邀请大家入座。
席间,陈鸿翎在讲述自己对书法、绘画的理解时,也会偶尔分享他的摄影作品。
鲜少人知道,除了书画,陈鸿翎在摄影、音乐、诗词等方面也颇有建树。“这其实是因为我兴趣比较广泛,喜欢的比较多,也是琴棋书画全能的古代文人影响的结果吧。”陈鸿翎乐呵呵的说,“日常生活中,我写写画画累了,也一度会从学习扬琴和手风琴的弹奏中获得慰藉。出门在外看到美丽的风景也会拍照留念,后期修图对我来说也不是难事。”
他表示,很多艺术的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比如交响乐,有高潮的地方,像疾风暴雨,有时又平缓中富有诗意,有叙事、回忆的部分,也有想象的空间,这跟书法的节奏、章法的美感要求一样。书法也要有粗有细,有变化才好看。总之,变化和多元,是一切艺术不可或缺的规则。(姚敏/文 陈鸿翎/图)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