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城昆仑古道的近代故事
一
1920年3月,立春刚刚过去,天气尚寒,邓缵先的身影出现在昆仑山脚下,塞外的朔风仍然凛冽,但挡不住他的脚步。
这一年,邓缵先已经五十三岁了,临行前,有人以天寒路险为由,劝他不要前往。然而邓缵先却回答说:“此次我为实地查勘而来,不能半途而止也。”
喀喇昆仑山是我们国家最高的一个边防线,它这个地方最高的已经达到五千多公尺,所以在这个地方五千公尺以上就叫生命的禁区,那么这个地方上去以后那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挑战。同时昆仑山里根本没有路,河流纵横,在悬崖上,羊肠小道,稍有不慎就可以摔下去粉身碎骨,同时要涉河流,涉河流可能把身上的衣裤就打湿,打湿以后天寒地冻,冻得像冰疙瘩一样,几十里几百里都没有人烟,晚上就住在山洞里。
以如此高龄翻越六千多米的高山,邓缵先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是因为他很清楚这次考察的重要性。
叶城地处中印边界,与坎巨提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受到俄国的不断滋扰,事端频生,而南面英国人蠢蠢欲动,怂恿坎巨提人频繁入境耕种、争水、占地、占房,争夺原住民,边境情势十分紧张。此时的杨增新需要一个让他彻底放心的人来稳住南疆,让他好有机会专注北疆事态。因为邓缵先在任乌苏代理知事时的出色表现,杨增新将这个重任交给了他。
叶城辖地3.1万平方公里,邓缵先这次巡边最远的目的地是叫做八扎达拉卡的边哨。自3月14日出发巡边,邓缵先往返路程三千七百五十里,沿途观察地形、地貌、矿藏、动植物等地理风貌,与边民与守卡将士交谈,审讯越境偷种者,同时将这些情形一一记录下来,最终写下了7600余字的巡边日记,编入《叶城县志》中。
在《巡边日记》中,邓缵先起笔就讲巡关卡的地理位置:卡在叶城县西南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距喀什道治一千九百二十里,北距省治五千四百六十里,与坎巨提交界,亦可通往印度国,防边戍边关系重要。此时的邓缵先无法预料到,他悉心的调查和记录会对四十年后的历史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2年底,为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来自北京的专家带着一份重要的资料来到叶城县参加谈判。这份资料正是半部由邓缵先所编纂的《叶城县志》,他当年写下的边情报告成为中印领土之争的重要依据。
因为当时印度也没有具体的文字材料。我们国家也缺乏相应的印证的一些资料,恰恰邓缵先先生在巡边过程中所写下的《巡边日记》和《叶城县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最终以他的《巡边日记》来勘定了中印两国的边境,直到现在,所以作用非常大。
领土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邓缵先以文载史、以史保土,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是一种爱国的精神,一种为民的情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促使邓缵先先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去做巡边,去做这么艰苦细致的基础性的工作。在叶城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邓缵先除了巡查边防、守卫疆土,还兴修了水利,兴办了养老院和学校,这使他赢得了叶城百姓的爱戴。1920年10月17日,邓缵先奉命返回迪化。叶城的老百姓哭成一片,长长的送行队伍,追随着邓缵先的马车,一直送出三十多公里,才恋恋不舍地返回。
二
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叶城县的少数民族牧民中,至今流传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英雄事迹:70多年前,几名热血青年带领着新疆几百名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同胞组成了一支驮运队,由新疆叶城出发,抵达印度列城,进行了一次翻越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最后返回新疆叶城,打通了一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的生命线。他们以生命的代价,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乃至世界近现代战争史上最辉煌的一章。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可他们却深埋功名,被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特别是1942年,日军又攻陷缅甸以及中国云南怒江以西地区,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企图把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全部切断。
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国周边的公路、海路,完全被日军控制,外援物资无法运到我国,国民政府不得不开始筹划开辟新的印中驿运,从西南运送美国援华物资。最初,新的运输渠道设想是通过西亚转到前苏联,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运进国内,但是这样运输要经过四个国家,行程上万里,有着繁琐的外交程序和十分复杂的国际背景。由于种种原因,借道西亚运输物资的计划没能实现。
当时负责交通的陆振轩在查阅资料时,从英国人写的从新疆跨越昆仑山到印度的游记中得到了这样一个信息:从印度到新疆有两条路,北道由伊朗经哈萨克斯坦进入新疆,南道是一条驮马古道。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从印度列城就能到达新疆的叶城。
这个消息立刻鼓舞了他,1943年,陆振轩、刘宗唐、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马家驹等有着共同的专业技术、爱国热情、家乡都在沦陷区的青年学子组成了一支踏勘队伍。
此次踏勘的路线,基本是沿着喀喇昆仑山脉分水岭的一条越岭线。从列城向北越过海拔5307米的卡尔东山口,进入奴勃拉山区,渡过旭腰克河,向西穿过海拔5368米的西塞拉山口,进入喀喇昆仑山区,经海拔5579米的喀喇昆仑山口进入新疆,再翻越新达坂及土达坂,到达叶城。
1944年10月15日,经过1年多筹备,首趟运送抗战物资回国的驮队出发了。途中无数的考验,都被陆振轩记录在日记中。
驮队中,每个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陆振轩在日记中写道:“一路上气压低,人总是喘不上气,驮队中没有人再说话,只听到人和牲畜大口的喘气声。我的身体一直都有着强烈的高山反应:头痛、胸闷、恶心,吃不下东西。”号称“高原之舟”的牦牛,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都“呼哧呼哧”大喘气,当时的情况该是多么艰辛困苦。
最险峻、最难以翻越的是从班登塞向海拔5368米西塞拉山口进发的山路。“离西塞拉山口越来越近,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沿途可见血迹斑斑……”原来,牲畜一旦到了这里都会头痛,只能采取土办法,用针刺牲畜的鼻子放血,给牲畜脑部减压。
马队要过的最后一道山口就是喀喇昆仑山口。尽管经历了一路的千辛万难,但是当他们登上喀喇昆仑山口后,所有人都精神振奋,因为他们即将踏入国门。
55天后,这只特殊的驼马队终于运回了第一批抗战物资,其中一部分运回了关内,一部分运给了驻扎在兰州的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据粗略统计,仅这一次运输,人畜伤亡率超过百分之十。
以后第二批,第三批均沿线转运,据统计,通过昆仑山古驿道先后运进物资有:汽车轮胎4444套,军用布匹782包,油袋588件,电讯总局资料63捆,另有汽车零件和医疗器械等。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后这条艰险的驮道再也没有走过驮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这条穿越世界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中国最湍急的河流,人迹罕至的高山通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一次高原人力运输,也是一次足可以感动中国,震撼世界的壮举。
他们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粮食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凭借着善良淳朴的爱国热忱,一路上所经历的千辛万难、生死磨砺,是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70多年过去了,那场抗击侵略的民族战争以中华儿女的不懈流血斗争胜利了,那段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新藏高原人力运输历史,或许已随着喀喇昆仑山的风雪飘散,但是他们当时所呈现的信念,展示出的决心,以及赤诚的爱国之情,将永载史册。
三
位于西昆仑的叶城县西合休绿洲拥有新疆昆仑最美且充分发育的自然林区数处!大美的原始森林、山谷草场发育程度几乎可以与伊犁河谷、阿尔泰山地媲美!不过海拔超过3000米的西昆仑叶城翠绿山谷之壮美与险峻独领风骚!
今年,叶城开展昆仑山河科考,打造昆仑山旅游品牌的举动填补了南疆旅游文化之空白,丰富了新疆旅游线路和产品内涵。依西段昆仑、喀喇昆仑山而居的叶城,境内有享誉中外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这里有巍峨险峻的雪山冰川,郁郁葱葱的森林草原,山清水秀的河谷沟岔,赏心悦目的盘山公路,引人寻踪的古堡古道,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集原生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文/廖祖富、王丽,图/西尔•艾力、王磊、木扎帕尔)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