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昆明市安宁市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各部门(单位)、各街道职能职责,厚植法治文化土壤,推出系列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聚焦“编”,弘扬尊法学法精神
“文艺+普法”,编制法治节目。充分挖掘辖区特色,县街街道发动滇剧传承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为蓝本,组织编排了“法治意识要加强”“行骗”等系列法治文艺节目,滇剧独有的声腔,让群众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滋养的同时也学到了法律知识,启迪了公民的法治思想。
金方街道搭乘社区文艺队“快车”,编排了优美欢快的《依法治国兴天下》《法治歌》等舞蹈、朗朗上口的《说法》快板、惩治黑恶势力的《扫黑除恶》情景剧。目前,巡回演出50场次,精彩纷呈的表演,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熏陶。“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安宁市人民法院八街法庭组织编写了法治“三字经”,利用巡回审理暨“阳光司法”活动契机,带领大家诵读“惟公民,须学法,善运用,好处大”法治“三字经”,让群众在活动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参与法治,法治润物无声渗入群众生活,浸润群众身心。
抓住“做”,传播学法守法思想
“剪刻纸+普法”,带动青少年学法守法。市人民法院开展青少年法治夏令营活动,活动中非遗剪刻纸传承人带领少年们动手为法治“剪彩”,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刻纸,彰显了青年人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精神风貌。
“模拟法庭+普法”,让学生成为法治活动的主角,从中领悟法律的严肃性,增强法治感悟。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自导自演,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威严、法庭的庄严神圣,从中明白法律不是儿戏、法律不容侵犯践踏,触犯法律就要付出代价,要始终做一个守法懂法的好公民。
“刺绣+普法”给法治上色,晕染“法治”美。草铺街道贴近辖区“非遗刺绣”,组织开展“非遗课堂进社区”活动,众多非遗文化的爱好者慕名来到权甫村委会苗族文化传习馆中学习,传承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将刺绣、蜡染与“学习民法典护航新生活”等字样相融合,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法治”,用精致直观的刺绣、蜡染作品引领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在体验非遗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紧盯“看”,创建学法懂法平台
“书法+普法”,让群众在法治作品中感受法治魅力。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市普法办联合金方街道举办了2023年安宁市群众性法治文化系列活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集中宣传活动,活动中展出行云流水、笔走龙蛇般的法治书法作品20余幅,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写出法治名言警句,传递法治力量,弘扬法治精神,流露出书写者的守法、学法、用法风采。
“基地+普法”,让阵地“活”起来,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共建共享。市普法办联合市委政法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宁市法治教育培训基地参观学习的通知》,呼吁各部门(单位)、各街道积极参观学习,自基地投入使用以来接待参观学习67次,4216人次,涵盖了中小学生、各单位干部职工、企业工作人员、各村(社区)群众等,参观人员逐渐全覆盖。
“观影+普法”,构筑反诈的坚固防线,提高广大群众知诈、识诈、防诈、反诈意识。各司法所借着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热潮,为辖区的村民群众带去了电影《孤注一掷》,并与前来观影的群众互动交流,普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指导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提醒筑牢反诈思想防线,守住“钱袋子”。
强调“说”,分享学法用法经验
“诵读+普法”,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提高法治素养。安宁市司法局在工会活动之际,组织开展“诵读法治思想,赓续前行力量”主题活动,各科室工作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将作为一名普法工作者、法律援助者的亲身经历诵读给大家听。
“故事+普法”讲述身边的法治故事。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以“解决家庭矛盾”为主题,围绕《民法典》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为群众普及了《民法典》的应用和法律知识,劝导人们和谐友善地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坚持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理念,让居民一“典”就通。
下一步,安宁市将继续做好普法宣传工作,把树立群众法治意识作为重要工作、把学习法律知识变成群众休息娱乐的一部分,合理合情合法宣传,不断为法治宣传增光添彩,加强普法宣传的创新性、实效性。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胡明香 安宁市司法局供稿)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