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红河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以建设农文旅融合示范县为目标,不断拓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域和规模,将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景点紧密嫁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持续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环境,打造重点景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
融合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红河县按照“农业为基、旅游为形、文化为魂”的理念,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通过体验农村环境、感受农民生活,享受民族文化,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互动的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抓特色产业,提高农文旅产业关联度。红河县不断整合生态、产业等优势资源,聚焦特色产业,以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保护开发引领各产业片区建设,巩固发展热区芒果、沃柑等特色产业,发展库博、牛多乐等种植基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场地,为体验式旅游丰富了内容,为旅游购物提供了伴手礼。
抓细节,争取做到农文旅的完美结合。创新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打造集农产品生产、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乡村综合体,最大限度的发掘农耕、旅游和文化资源融合在一起的潜力。
抓景区,为农文旅融合提供平台。加大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马帮古城景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当地群众在青山绿水间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有效增加了周边群众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丰富业态,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强化品牌创建。以品牌创建为突破,形成以点带面的牵动成效。成功打造甲寅镇他撒村、迤萨镇他竜村、大羊街乡堵波村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宝华镇龙玛村、乐育镇桂东村被评为旅游名村,宝华镇为旅游名镇,宝华镇、甲寅镇为旅游示范乡。
加强文创产品开发。围绕竹编、刺绣、傣陶等特色民间技艺,与广西游礼公司合作,开发一批展现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在各种展会深受游客的喜爱。同时,依托红河县少数民族文化工坊,推动传统手工产业发展。
开展节庆活动。加大民族节庆活动的影响力,支持乡镇积极举办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不断丰富和提升不同旅客的适应性和体验感。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创作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文艺作品。庭院剧《马帮女人》入选云南省艺术精品;哈尼剧《莫批阿波》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奖;舞蹈《谷雨》荣获云南省第五届彩云奖;三弦弹唱《月下弦歌》荣获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红河侨乡“马帮文化”“哈尼文化”影响力不断彰显。
传承保护,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抓点带面,稳步推进。深入乡镇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充分运用现代媒体记录和保存,整理出具有完全性、主线性和特色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做到对本地文化知根知底,知情晓意。举办乐作舞、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哈尼古歌、傣陶技艺、竹编工艺等各类培训班,通过各类培训班的举办,使非遗传承人素质、技艺各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制定完善《红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与管理办法》《红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出台《红河县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意见》,明确了任务,细化了措施,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好哈尼多声部、乐作舞、彝文古籍、刺绣、竹编、傣陶等现有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同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不断提升服务层次,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下一步,红河县将依托“千年哈尼梯田”“百年马帮古城”两张名片,继续深挖以马帮古城组团代表的迤萨马帮侨乡文化,构建多元特色共融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古城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加快以梯田、民俗为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旅游环线提档升级;以乡村旅游为重点,深入推进“一乡一节庆”“一村一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持续打响“开秧门”“仰阿那”“万人长街歌舞节”等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助推旅游高质量发展。(杜浩楠/文 红河县委宣传部/图)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