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9月 云南接待游客8.24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0017亿元

时间:2023-10-26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杨婧瑶 刘永梅

10月25日,据“开好局、强信心、促发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场发布会消息,今年1月至9月,全省接待游客8.2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32.9%,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34.4%、121.8%。

一年来,云南文旅系统积极顺应旅游升级、消费升级新趋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旅游产品、业态、模式创新和服务创优,积极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加快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旅游市场恢复发展取得新成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文旅业恢复发展,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一系列创新性、针对性、时效性强的政策措施,持续落实“纾困帮扶13条”“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业恢复发展20条”等惠企纾困稳增长政策,为涉旅行业减税降费44亿元,100%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2.44亿元,发放核销消费券和加油券2.33亿元,直接拉动消费18.23亿元。云南成为疫情期间全国旅游恢复发展最快最好的省份之一,2022年,全省接待游客8.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21.2%,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04.2%、85.6%。

召开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省政府印发《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的意见》,为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注入新动力。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推动乡村旅游融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召开全省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8种乡村旅游的云南模式,引导全省乡村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创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2个,3个案例入选“2022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在全国公布的63个案例中,云南入选3个,其中2个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案例入选今年5月中办、国办发布的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今年6月,云南在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1至9月,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2%、49.2%,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38.5%、115.2%。

旅游产品供给取得新成效。项目建设稳中有进。加大文旅项目储备,实行“文旅厅+州市+县区+企业”精准招商模式,加强重点项目常态化协调调度,推动项目落地建设。2022年全省完成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9%,增速居全国第1位。1至9月,推出重点招商文旅项目126个,集中开工重大文旅项目253个,推进在建文旅项目2076个。

产品业态创新加快。围绕度假康养、户外运动、研学旅游、红色旅游,推出一批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2022年以来建成半山酒店47个、帐篷酒店32个、旅游营地106个、等级旅游民宿162家,推出徒步旅游道路8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50条,培育新业态旅游企业281家,3家企业列入全省上市“金种子”企业名单。实施老旧景区改造提升和绿美景区建设计划,推动昆明世博园、云南民族村等老旧A级景区改造提升,创建标杆典型绿美景区50家,复核景区129家。消费潜力有效激发。组织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开展“百城百区”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发放“清凉云南”文旅消费券26万张、1200万元。

一年来,云南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1个、试点城市5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个。1至9月,全省10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入驻商户3.12万家,营业收入244.5亿元,同比增长77.3%;15个重点监测的旅游演艺节目接待游客量、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92.7%、493.4%;全省游客人均消费达1215.4元,恢复到2019年的90.6%,同比增长8.0%。

旅游市场监管取得新成效。召开全省旅游市场监管和服务质量提升专题会议,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制定《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16条措施》,实施丽江“不合理低价游”整治试点,持续打击“不合理低价游”等专项行动,扎实做好“30天无理由退货”,不断提升旅游市场案件查处效能和投诉处置水平,旅游市场秩序总体向好。首次召开全省导游人员教育培训电视电话会议,全省共有1.1万名导游、1700多名旅行社负责人参加,取得了较好的教育培训效果。1至9月,全省出动执法人员20.6万人次,检查涉文旅企业7.5万家次,责令停业整顿44家次,吊销许可证18家;发布典型案例3批次30个;通报旅行社重点监管名单9批次133家;3个典型案例入选2022-2023年度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大案件,办案单位及办案人员获通报表扬。(杨婧瑶 刘永梅)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