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富 产业兴!云南红河县聚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时间:2023-10-1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杜浩楠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拟命名名单的公示》。其中,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拟获命名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在创建过程中,红河县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自身气候和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和效益双提升,着力打造具有热区特质的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复示范县和彰显红河县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

多措并举 干热河谷保护修复闯出新路

高水低用,河库连通。针对干热河谷区域植被覆盖率低、生态脆弱、水体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的情况,红河县以水为突破,按照“高水低用、河库连通、引流为先、改沟为管、综合保护”工作思路,依托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立体循环系统,将高海拔梯田水系及水库引入干热河谷灌区,建成103条灌溉沟渠,83.71千米主供水管网、571.81千米各型号引水管道、308座各类蓄水池及坝塘,实现县域内天然水网互联互通,高效节水灌溉网初具规模,年节水量达582.89万立方米,农业水利化程度增至55%,有效解决50万亩干热河谷灌溉用水问题。

产业惠民,荒山变绿。红河县统筹推进生态修复与热区开发,引进和培育库博公司等龙头企业21家,发展13个种植基地,有效流转土地16.74万亩,开发利用干热河谷土地25.2万亩,发展水果21.5万亩。建立健全“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14267户农户协同发展热区产业10.5万亩,4281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2.55万元。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项目完成造林360亩、陡坡地治理造林4000亩,治理水土流失 987平方公里,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率达58.3%,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51.58%提高到2022年的60.48%。强力推动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取得全面进展,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并向金山银山转化。

科技赋能,修复提质。红河县委、县政府与世界农用林中心、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部门联合创立红河谷山地未来生态扶贫创新中心,科学统筹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复,确保干热河谷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立种质资源创新中心,引进和培育珍稀名贵木本经济植物爪哇木棉、余甘子等35种,2万余株,为红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利用微生物技术与昆虫养殖在农林牧渔多模块间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创新构建农-林-果-蔬-草“五位一体”立体种植与菌-虫-畜-禽-渔“五元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为解决农业污染、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能源与农业资源,保障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深耕资源 农文旅融合发展开新局

红河县全面贯通了森林、村寨、梯田、河谷、水系“五景同绘”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形成“山下观光农业、山上文旅体验、深山高端康养”的立体发展格局,让“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

“稻鱼鸭”助推梯田保护与发展并进。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示范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打造“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哈尼梯田立体循环生态圈。2022年全县共发展稻鱼共作7.5万亩,覆盖13个乡镇带动农户26285户,户均增收2834元,通过实施梯田“稻鱼鱼”模式,梯田效益从一年一收转化为一年三收,梯田亩产值从单一种植水稻1670元提升到3810元,户均增收3714元。稻鸭共作15万亩覆盖13个乡镇带动农户8021户,通过“稻鱼鸭”模式,亩产值从单一种植水稻1670元提升到6504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6090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梯田产业可持续发展。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坚持“生态循环、融合发展”的理念,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依托农业龙头企业21家,推行“农业+庄园+旅游+电商”等产业模式,大力打造林果经济21.5万亩,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让荒山变成百果飘香、宜居宜业、生态友好的美好家园。

农文旅融合向深处发力。大力发展“农业+农事体验+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农文旅融合产业,建成高端半山酒店红河谷康藤帐篷营地和苏红半山酒店,创建撒玛坝万亩梯田国家4A级旅游景区、马帮古城3A级旅游景区。2022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8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96亿元。目前,“农业+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和“药、医、康、养、游”多元发展的产业融合格局初步形成。(杜浩楠/文 红河县委宣传部/图)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