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森博会期间举行云南省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时间:2023-09-22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马琛

9月20日,首届西南(昆明)森林生态产品博览交易会期间举办了云南省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来自全国林草行业的专家、学者齐聚昆明安宁,聚焦林草产品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围绕木材与木制品发展趋势及前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碳汇交易、双碳战略下木材工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等热点话题进行研讨。

木材与木制品产业是朝阳产业

“木材与木制品产业是常青产业、朝阳产业。”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首席专家朱光前表示,在当今的四大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塑料中,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通过人类自己的努力进行大量生产、永续利用。近5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增长了81.1%,森林蓄积增长了102.9%,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朱光前表示,林业发展前景很好,关键是要改良人工林树种,提高木材质量。中国人工林7954万公顷,蓄积33.88亿立方米,其中用材林占65%,世界第一,发展前景很好。林业是发展木材产业的基础,林业有环境保护和提供木材的双重功能。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市场逐步兴起,各个部门、各级领导从环保、从资源的可持续,从人居住的舒适健康等方面的认识逐渐提高,土地政策的逐步放开等,都将为木结构建筑提供了发展条件,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必将成为中国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需求和家装需求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他建议,要改变中国人工林树种,发展橡胶木产业,打造西南木材及家具产业中心,“在中国,橡胶木已经逐渐作为家具、家居整装、定制家居终端基材,将橡胶木的特点融入市场个性化需求是必然的出路。云南可以利用中老铁路优势,进口橡胶木,并开发西双版纳等地区的橡胶木资源,发展家具产业,打造西南针阔叶木材及家具木制品中心。”

促进以碳汇标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就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服务产品,如农产品、中草药、原材料、生态能源,经济等生态物质产品及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和水环境等调节服务产品,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美学体验等文化服务产品。”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院长、原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创会成员李怒云表示,林业具有多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功能,是未来30至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利用生态碳汇实现碳中和,是对那些林草覆盖率高,为社会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良好的人居环境等区域的有效支持,促进以碳汇标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论,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参与碳补偿、实现碳中和,让那些维护和生产生态产品的地区得到合理补偿,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西南地区木制品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为什么要自我加压,提高减排力度?”国家林草局产业发展规划院、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教授级高工张忠涛表示,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大趋势,势不可挡,高碳+高增长,会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极大破坏,“碳减排”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碳成本”的流动,可以倒逼我国产业结构性改革。通过实现“碳中和”推动能源及科技革命进而达到全面复兴才是目的。落实“双碳”目标,主要靠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减排”为主。据专家估测,到2060年,全国碳排放可能在25亿吨左右,林草碳汇达到15至18亿吨左右,对国家碳中和贡献在60%以上,约15%来自于收获的木质林产品。要实现碳中和,林草碳汇不可替代,是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压舱石”。

“西南地区的木制品供应现状与该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消费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西南区域是我国木制品消费的主要地区之一,按照我国平均消费水平推测,未来消费潜力巨大。”张忠涛如是说。

对于全面绿色转型路径,张忠涛认为,要依托产业基础、资源基础、市场基础或进口木材口岸发展产业园区或集群。同时,碳市场促进能源消费和产业低碳化、促进增加碳汇和绿色出行,是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制度创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要积极探索木制品碳市场机制,扩大木制品应用场景,推动绿色消费,推进木制品碳资产的形成与交易。(马琛)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