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洛浦县布亚乡欧吐拉昆孜亚村时代地毯有限公司的车间,形似弯刀的梭织工具在女工的手里飞速穿梭,一条条花色丰富、条纹精美的地毯在各色毛线的层叠中逐渐显现。20多名员工正赶织90多平方米的地毯。负责人买吐送•胡普丁正在穿走地毯架之间校对地毯花样和图案。

正在织地毯的员工。阿卜杜拉•热杰普摄
“从辽宁省接了35块地毯的订单,大部分已经编织结束,15天之内全部发送到客户的手中。”公司负责人买吐送高兴地说。
买吐送出生于洛浦县布亚乡欧吐拉昆孜亚村的一个地毯编织家庭。1975年,买吐送跟随父亲学习地毯编织技术,通过长期的接触,在学习了十余种地毯技术后,他对地毯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坚信和田手工编织地毯美好的前景,从而继承了父亲的手艺。
“我小时候,父亲编织地毯,我看着织地毯也不太难,收入还不错,所以长大后选择地毯编织专业,并继承了父亲的地毯技能。”买吐送回忆当时的选择。
在洛浦县布亚乡欧吐拉昆孜亚村时代地毯有限公司的车间,负责人买吐送•胡普丁正在给员工讲解按图织毯技术。阿卜杜拉•热杰普摄
能够单独织造地毯的买吐送1986年准备两个木头地毯架,与妻子俩人开始地毯编织。后来织毯规模不断扩大,地毯编织产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和田地毯织造技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买吐送备受鼓舞,抓住机遇,注册了“时代”商标成立时代地毯厂,主要经营手工地毯织造。2015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麦吐送获得54万元的项目资助,盖起了600多平方米的双层厂房,配备16个钢筋地毯架,创办了公司。买吐送结合多年的织毯经验,不断探索地毯图案和花样,掌握16种织造技艺,织出铺毯、风景挂毯、坐垫毯多种款式的手工羊毛地毯。因为买吐送用的原料是和田羊毛,图案精致细腻,织出来的地毯质量高,他多次参加自治区及香港、北京、山东、上海等其他省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荣获“巧手”称号,他织造的《十二木卡姆》、《喀纳斯湖》、《丝绸之路》、《马赫木喀什克尔》等作品获得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称赞。

正在织地毯的员工们。阿卜杜拉•热杰普摄
“现在有不少的订单,还有北京的、上海的、广州的等疆外的订单,月织毯销量达50平方米,经营很不错。”买吐送乐呵呵地说。

买吐送•胡普丁正在给客户介绍自己的地毯。阿卜杜拉•热杰普摄
目前公司有32名员工,月工资2000元左右。以前,村民艾比拜•阿卜都卡迪尔是名家庭妇女,时代地毯有限公司成立后,她到公司来学习地毯编织技术,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地毯厂就在村里,上班很方便,还可以照顾家人,平均月工资2000元,生活越来越好。”艾比拜边织地毯边说。

时代地毯有限公司织出来的地毯。阿卜杜拉•热杰普摄
买吐送15岁开始编织地毯,一织就是40年。作为洛浦县非遗传承人,他1990年开始收徒传承技艺。公司成立的几年来,买吐送对有就业意向的村民免费传授地毯编织技术,已培养出了200多名学徒,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公司年地毯编织量达500平方米,销售渠道不断扩宽。依靠政府主导、地毯传承人带头,这门传统手艺开启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买吐送•胡普丁正在准备订单地毯。阿卜杜拉•热杰普摄
“和田地区有着手工编织地毯的悠久历史。今后我想要扩大规模,就业人数达到50人以上,争取把年加工量从现在的500平方米提升至1000平方米,让和田地毯走向全世界,通过地毯编织产业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买吐送对今后的产业发展充满信心。(阿卜杜拉•热杰普)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