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旅厅副厅长饶祥碧讲述“民族+旅游”融合发展的云南故事

时间:2023-09-0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姚敏

“近年来,云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依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融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富于时代特征、符合云南实际的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子。”这是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饶祥碧在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享会上跟大家讲述的云南故事。

2023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以“文旅融合 绿色发展”为主题,推出了“千车万人”穿越大兴安岭自驾游、论坛交流、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非遗+旅游”、度假产品体验等九大活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享会便是主体活动之一。

云南素有“民族文化活化石”“民族文化基因库”的美誉。16个州(市)中有8个属少数民族自治州,25个少数民族中世居独有的民族有15个,他们或跨边界劳作,或跨国境居住,形成了“多家共一景”“一寨跨两国”等互利共赢的独特景区景点。

千百年来,坐落在德宏景颇族自治州的南甸宣扶司蜀、矗立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南诏德化碑、丽江纳西古城内的锦旗碑等见证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研究,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我们在开展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云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为各民族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风俗、凝聚社会共识,增进‘五个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繁荣、各民族之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铸魂。”饶祥碧介绍。

云南是少数民族歌舞之乡。一直以来,云南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凝聚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力量,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准滴灌”在各族居民心中。通过主题讲解、文艺演出、互动趣味比赛、文化创意展等吸引各族同胞聚在一起以歌会友、以舞传情,在同台歌唱、同桌共餐中增进邻里情谊,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景象。将旅游发展和民族节庆相结合,通过在各种民族节庆活动中吸引广大游客和各族同胞欢聚在一起“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共同享受节日的快乐,既增强了旅游业的吸引力,又让八方游客在体验少数民族风情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促进各民族群众在和谐氛围中增加文化认同感。

云南目之所及皆是美景,这些美景又多处于各民族杂居的山水之间。全省557个A级景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景区在民族地区,可以说云南的景区景点也是各民族生活的场所和家园。

饶祥碧表示,云南以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为支点,以点串线,以线织面,推出百条旅游精品线路;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进景区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各景区景点的队伍建设、景区管理、旅游发展方方面面,在景区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氛围,引导游客在游览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合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农村的实际,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一业带百业,让各族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形成利益联合体,有效提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建共享的“幸福指数”。

分享的最后,饶祥碧邀请五湖四海的朋友:“来丽江古城邂逅一段浪漫情缘;来千年万亩古茶园世界古茶林文化遗产地普洱景迈山品茗;来保山新寨‘中国咖啡第一村’寻一抹咖香;来建水淘一把紫陶壶;来‘象往云南’的普洱、版纳、临沧等地看亚洲象漫游;来阿佤山寨听‘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姚敏)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