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爬上树梢,丽江古城刚刚醒来。
此时的古城,除了忙碌的环卫工人外,罕有游客行走。曲径通幽的巷道里,被雨水冲洗过的青石板路泛着光,光影之间,丽江的柔软触手可及。
睡到自然醒,几乎是所有游客的共识。在丽江,人们隐匿于古城的角落,远离都市,享受简单,在木屋黛瓦下体验“家”的感觉。
“在丽江就没有时间这个概念。你问几月我可能知道,问今天是几号、星期几就不清楚了”。阿盖是一个“粗心”掌柜。他在古城南门口、五一街分别经营着两家“漫筑·木头人”客栈,订房、接客等琐事都交给伙计打理。他的日常,就是泡一壶好茶,和来自天南海北地的客人拉家常。
一群陌生人的萍水相逢,因一壶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大家在茶台间唠嗑,转瞬间变成了熟人,无话不谈,其乐融融。古城原住民也参与进来,分享儿时的丽江和祖辈们的故事,以及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古道传奇。
“家”
阿盖自诩“丽江人”。
“时间长了,我很清楚古城人文历史及周边吃喝玩乐。游客一听,都说我是地地道道的丽江人。”扎着长辫、穿对襟褂衫的阿盖言谈之间有些得意。他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跑到非洲,在国外辗转几年后回国“误入”丽江,一待就是15年,从此不曾离开。
15年下来,阿盖的朋友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有的是前来旅游的客人,有的是周围的街坊邻居。向往丽江的游客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曾经的陌生人成了时常想念的老朋友,这让阿盖心里对这座小城多了许多依赖。
旅游与家,实质上是他乡与故乡之间疏离与归属的情感,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家”不仅仅是砖瓦,还包括更多的自然元素,例如木屋、石桥、流水、阳光、花草等,共同构成常民生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业主和游客共同分享家的舒适。这种分享,在丽江古城表现得尤为明显。
丽江古城似乎没有异乡人,雪山清风总能带来意外的惊喜。在阿盖的眼里,象形文字的招牌、窗棱上的奇鸟瑞兽、富有禅意的白沙壁画、纳西阿妈的欢声笑语,皆是所爱。“没有哪个地方能让你左脚跨进山野,右脚回到城市。而在这里,你可以枕着雪山入眠,听虫鸟声入梦。”
阿盖四十出头,粗犷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柔软的心。丽江古城的所有元素,都是他在此生活15年的诱惑,无法抗拒,欲罢不能。
丽江古城的简单与大都市的繁杂形成的强烈对比,也是吸引无数人纷至沓来的核心原因。风霜洗礼千年的历史遗迹,璀璨夺目的纳西文化,雪山、古道、街巷,小桥、流水、人家……人们沉醉于此,把他乡当故乡,在世界文化遗产里维持“家”的情感诉求。
穿过四方街,途经科贡坊,拾阶而上200米,在一座古色古香的纳西庭院里,“诗云书社”透着淡淡的文墨之气,这里是陈尧的“家”。院内,人们三两成群,就着咖啡与茶,悠闲地享受旅途中难得的阅读时光。
“丽江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慢节奏的惬意生活,是我在此停留的根本原因。”年过40的陈尧,过去的半辈子,生命中最绕不开的就是书和茶。这些年,陈尧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直到来丽江旅游遇见纳西小伙白春林,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开一家以边疆学和民族学为主题的书店。
在文物活化利用的背景下,把书店和生活融于一体,在世界文化遗产里品读“慢时光”,诗云书社的书香气让“文物活起来”。对于陈尧和白春林而言,每天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交流、介绍丽江的过程,其实也是以文化的力量传播丽江风土人情的过程。
“和古人同看一本书,在具体而细微的感触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对阅读的热爱就会被激发出来。”陈尧说。
诗云书社是丽江古城打造的28个文化院落之一。近年来,丽江古城对标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不断加强对古城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先后打造了一批展示古城深厚历史文化、独特建筑文化和多彩民族文化的文化院落,探索建立文化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引导游客、商户、原住民等对古城的文化认同。
古城“家”特质,除了其本身的先天属性外,更离不开旅游管理部门的“有形之手”。申遗成功25年来,无论是遗产保护还是文化传承,业态创新还是理念重塑,丽江古城对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视,以及服务升级的必要性,都给这座千年古城赋予“丽江式”温暖。
“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旅游作为一种行走的生活方式,是一段回归自然的旅程。回归自然的怀抱,在熟悉的场景里诗意栖居,这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木丽表示,当下的丽江古城,需要旅游消费者、社交平台、管理部门一起用心、用情、用行动,共同构建一个有趣、有品、有“家”的市场环境。
在木丽看来,社交和旅游,原本就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丽江古城是城市化的乡土社会,具备一种强大的“社区功能”。人们在此观光、停留、体验、居住,各种形式的交流与联结贯穿其中,构成了一种奇特的“熟人现象”和强烈的熟悉感。
这种熟悉感,从游客踏进古城开始就如影随形。游玩一天后夜宿古城,听院外潺潺流水,再望向满天星斗,一种乡愁顿时弥漫开来。
此刻,故乡成为遥远的记忆。而丽江,却成了新的家园。
诗和远方
品牌的价值,来源于与消费者的共享共生。
自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丽江古城通过25年的沉淀和积累实现了品牌的“国际化”。2011年,丽江古城被评为国家5A景区。从此这里再无“淡季”,常年游人如织。
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19年,丽江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量从280.4万人次增加到5402.35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8.7亿元跃升至1078.26亿元,站上历史高位。今年上半年,丽江共接待游客3672.42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89.79%,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143.65%;旅游总收入504.85亿元,比2022年增长111%,超过2019年的同期水平。
旅游市场火爆的背后,是丽江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持续提升旅游市场服务品质的努力。
作为中国最热门的5A景区之一,丽江古城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在经受三年疫情冲击之后,旅游消费市场正在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供需格局。中高收入群体追求更高端、更人性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大量的年轻群体和中低收入人群也在追求更高性价比的旅行。
可见,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享受者,而是品味逐渐提高了的“买方市场”。那么,作为产品的提供者,丽江古城该如何与消费者达到真正的“知心”,交上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呢?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始终是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平衡的核心命题。经过25年探索和实践,丽江古城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体系,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同时,加快了内涵式转型升级的步伐:持续导入新兴文旅业态,整合优质资源,延伸消费链;将各类文化元素植入游、购、娱、吃、住、行等各个环节,为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名城添彩增色。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文化是其孕育的摇篮,更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如果说“古城文化”是文化基因、文化血脉以及人文气息的静态历史展示,那么“文化古城”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动态实践诠释。它从实际出发,提倡以文化为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使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整合资源、强化特色、加快发展、感受幸福的有效载体,从而探索出一条彰显新时代特征、丽江特色和古城特点的发展之路。
丽江古城始终把提升文化内涵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快文旅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场景创新,在培育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上持续发力,将独特的古城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生动展现在人们面前,绘就“诗和远方”的新画卷,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舍不得”。
“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百姓生活家园;是精神传承,更是人们的生命记忆。敬畏它并保护它,认识它并读懂它,亲近它并融入它,才能让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木丽说,只有使其“活”在当下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遗产才有新的归宿。
今年以来,丽江古城充分整合大研、白沙、束河遗产地的文旅资源,围绕“多彩古城、墨芳古城、浓情古城、和美古城”四个主题,28个文化院落免费对外开放,每周五、周六组织民谣演唱,举办“丽江古城第三届国风盛典”“和美大研·河灯节”“和美大研·火把节”等系列活动,持续提升古城文化感染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8月12日,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之夏季“村晚”主会场在丽江古城开演。当天,恰逢丽江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吃长街宴、插火把花、跳幸福舞,这场民族歌舞的大联欢将丽江古城推上热搜。
今年暑期,丽江古城客流量持续攀升。7月1日至8月14日,丽江古城景区共接待游客886.1万人次,日均接待超19.69万人次。“民谣音乐广场”单场观看量超2万人次,传统纳西歌舞表演、四方街及南门广场纳西篝火打跳、酒吧街对唱等热度高居不下。丽江古城核心区大研古镇的1700多家客栈民宿入住率保持在85%左右,家庭房、亲子房需求旺盛,一些网红民宿甚至一房难求……
网红打卡点樱花餐厅门庭若市。餐厅负责人王双全介绍,为应对暑期客流高峰紧急招了十多个临时工,目前员工数量达70多人。“日均订桌量是平时的3倍,打烊时间延迟到了晚上12点。”
古城春秋
夕阳西下,曲折的街巷人头攒动。玉河广场,乐队的鼓点高亢激越。廊前檐下,寄情山水。游人商贾,各得其所。
丽江古城的夜,从高亢的民谣开始。
人们三五成群,从不同巷道蜂拥而至,涌入四方街。运气好,赶上打跳的纳西阿妈阿爹,大方的游客走上前,手牵手,踩着悠扬的音乐跳上几圈。最不济,也可以跑到小憩的纳西阿妈面前求个合影,让纳西族“披星戴月”的形象与自己同框。
每当游客端起相机,82岁的纳西阿妈和桂花总是一脸慈祥的笑容。她和其他几位纳西阿妈一样,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日常,都喜欢被游客众星拱月般地围着,觉得人少心里就“不好在”(云南方言:难过)。
和桂花每天都要往返于古城与家之间。每当走过五一街文治巷的老宅,她总会驻足观看半晌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2013年,她随儿女迁往城外,老宅租给了外地人开客栈,新房子盖在离古城2公里外的地方。
老阿妈们是丽江古城的原住民。她们在这里的土木房子里长大、婚嫁、生儿育女。这座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的古城,承载着纳西先民数不清的春秋往事。
传统纳西老宅是丽江古城原住民的历史镜像。阿六叔就是一个固执的“老纳西”。他谨遵祖训,坚守在古城。曾有人出价1.3亿元购买他家的老宅,他也不为所动,宁愿把“恒裕公”改造成民居博物馆免费对游客开放。在阿六叔看来,保证古城的原汁原味,是他对这座老宅、这隅文化最大的责任。
东巴造纸大师和秀昌也“现身说法”,不知疲倦地撕扯着荛花树皮,向游客展示非遗东巴造纸技艺;纳西本土摄影家牛暾在大石桥密士巷租下一处6平方米的铺面,出售有关古城的书籍、照片和明信片;和闰元笃定“东巴文化值得被全世界认可”,在光义街现文巷开了一家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和学光坚持要“为民族做点事”,在天地院进行纳西语言、纳西文字、纳西歌舞艺术培训……老纳西的生活原貌,告诉人们一个最本真、最“鲜活”的丽江古城。
原住民不同于“丽江人”。前者代表身份、是客观存在,后者代表归属、是自我认同,共同构成了对丽江古城的双重情感。
“我知道我再也离不开丽江,我爱这里的一切。它赋予我柔软时光,让生命的长河美而壮阔。”星托邦营地媒体运营总监柯燕来自湖北,在丽江已有17年。作为一名曾经的媒体人,她除了传播丽江好声音外,还组织机车、星象营、露营局等活动。她说,丽江是鲜活且包容的。自从来到丽江,感受纳西文化、感悟雪山空灵后,她就成为了丽江人。
柯燕毫不掩饰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与归属,强调在这里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是简单悠闲。“不是说大城市不好,也有很多人喜欢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而在丽江就很简单,想复杂都很难。这里没人会比衣服什么牌子,包包是不是奢侈品。”
Lily也有同感。她来自香港,2012年第一次旅游就对丽江一见钟情,随后到丽江定居、结婚生子,经营一家民族风情和现代元素混搭服饰的小店。Lily说:“在丽江,你会发现西装革履非常商务的服饰显得格格不入。相反,穿点奇装异服感觉还挺般配。”
和阿盖、陈尧、柯燕等一样,太多太多的人深爱着丽江。意大利人克瑞斯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到丽江后拿到十年居留证,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丽江人”;“左手馒头右手诗歌”的诗人猫哥把对丽江的爱揉进馒头、写进诗里;咖啡馆姑娘毛毛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人一起捡垃圾,希望能用行动更好的爱丽江……
古城春秋,回眸千年。阿六叔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恒裕公”的木门木窗,深情地说:“触摸这扇门,仿佛能感受到1875年的历史时光。”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