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若羌县人社局立足建设“工业新城”总体定位,大力推动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五措并举”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全县人才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人才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活力持续释放、人才效能有效发挥,助力若羌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在“引”字上拓渠道,竭诚招揽四海英才
坚持“向外引智”。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赴外招才引智,近五年来先后赴广东、福建、甘肃、宁夏等地区和疆内外高校,通过简化招聘程序、定岗和不定岗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精准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60名,一批引进人才成长为行业骨干。
坚持“多方借脑”。以用为先提升“柔性引才”实效,与河北邢台市教育、卫生行业单位深入合作,在不改变人事关系前提下,以项目为载体,柔性引进行业专家深入基层单位实施智力帮扶,累计引进柔性人才20人,有效提升了若羌县卫生、教育服务水平。
坚持“有需则入”。引导事业单位多方式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化审批流程,做到“随时报随时备案”,引进博士硕士可根据个人意愿安排工作单位;依托第三方招聘网站常态宣传我县人才政策和岗位需求。近五年来,引进硕士研究生9人次,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20人次。
在“育”字上做文章,全力推动产才融合
抓好“继续教育”。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扎实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创新增设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优化营商环境等选修科目,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等特色产业开展公需科目继续教育。近五年来,参训人数达1万余人次,参考率达91%、合格率达98%。
抓实“职业培训”。强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推动技工学校标准化办学,强化校校、校企合作,结合县域产业需求,开设安全保卫与服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三个专业,累计培养专业人才600余人次。紧扣县域企业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职工和重点就业群体持续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近五年参训人数达5000余人次;支持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保障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和当地特色手工业发展“两不误”,近五年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3万余人次。
抓优“人才共享”。为促进“地企融合”加速发酵,助力县域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创新开展“干部进企业助发展”活动,共选派9名专业对口的年轻领导干部到企业交流任职,通过人才交流共享,即加深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也为企业更好发展提供了智力帮扶。
在“选”字上求突破,精准衔接能岗匹配
调整招聘条件。注重能力和岗位匹配,放宽乡镇及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学历条件;采取“面试”的方法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26名专业技术人才,填补基层乡镇人才空缺。
深化制度创新。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唯奖项倾向,注重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促进人才评价与使用融合;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实现“两类人才”职业发展贯通。
推进分类评价。完成所有职称系列层级设置,健全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将评价结果与人才使用、待遇挂钩;近五年来,全县获得中(高)级职称630人次、高技能人才40人次。
在“用”字上对焦距,服务保障地方发展
政策向基层倾斜。支持基层单位采取“特设岗位”招聘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放宽准入条件、打破聘任“天花板”;强化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特殊支持政策供给,适当放宽业绩、资历、论文等条件,在医疗卫生行业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卫生评价机制;近五年来,基层单位共择优招聘近100人,教育、卫生、农业行业76名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政策红利获得中、高级职称。
智力向一线集聚。立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需要,紧贴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需求,分层分类精准对接基层智力需求项目,依托专家服务基地常态推进专家服务下基层。近五年来,深入“五镇三乡”提供智力服务专家近200人次,惠及3余万群众。
人才向产业靠拢。聚焦支持“新能源”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制定《若羌县企业人才引进办法》,鼓励、支持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台账,疆内外多渠道发布企业人才招聘公告,开展专题招聘会,为企业招聘吸纳人才。累计发布招聘公告300余篇次,开展专题招聘会15场次,为县域各企业新招聘人才1726人。
在“留”字上出实招,优化提升人才生态
薪酬分配“干货满满”。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兑现县以下高校毕业生高定工资政策;鼓励事业单位结合人才实际,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形式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重视知识、能力、业绩导向,鼓励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研项目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给予现金奖励;积极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体系。
管理服务“温暖有度”。提供网上学习和现场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多途径保障专技人员继续教育权利;推进职称证书电子化改革,逐步实现职称申报、评审和证书领取在线办理,大大提高职称评价服务的便利化水平;全方位服务柔性引才工作,专家服务基层项目建设均采取“一对一”方式给予指导。
选优评先“众人拾柴”。注重对专家人才的日常关心慰问,大力营造全社会“爱才、惜才、尊才、护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常态化选树模范典型、聚焦深度报道、强化正向激励,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近五年来,推荐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郭龙迪)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