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哈尼梯田”靓丽名片,申遗成功十年来,始终把传承好哈尼文化作为重中之重,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深耕旅游资源,深挖哈尼梯田稻作文化,不断丰富景区业态,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农增收致富。
致富新形式”稻鱼鸭“养殖
走进新街镇百胜寨村委会养牛寨村边的养鸭基地,一只只体态丰腴的鸭子正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时拍打翅膀,不时相互打闹,基地的工人在养殖大棚里忙着对鸭蛋进行拣收,将选好的鸭蛋运到元阳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的“稻鱼鸭”鸭蛋生产车间。
在车间里,工人们在清洗、腌制、入库、清洗检测、真空包装各个环节有条不紊进行着。
滇园优选食品(红河)有限公司“稻鱼鸭”鸭蛋生产车间常务副经理李华鹏介绍,“现在我们差不多每天的日产能达到4万枚左右,后期的话我们打算增加一套设备,鸭蛋日产能可以达到8万枚左右,一年的产值应该是在2500万左右。”
“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是哈尼梯田延续千年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是梯田群众世代传承的生产方式,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大力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也给周边群众带来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鸭蛋厂车间主任白林向说,“我以前是修理工,来到鸭蛋厂以后我学到了鸭蛋厂里的很多知识,例如如何检测鸭蛋、如何腌制鸭蛋等,厂里的收入也可以,也可以接送小孩、照顾老人,各方面都很方便。”
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实施传统村落改造、重点旅游村寨打造等项目,82个村基础设施得到提质,阿者科、大鱼塘等村寨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旅游,箐口、阿者科、垭口、大鱼塘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目录。梯田红米被认定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元阳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累计投入4700万元,研发优良子种、建设红米生产线,开发红米系列产品10余个,直接带动3.9万名群众增收致富。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开发民族刺绣、哈尼竹编、民族银饰等产品,做到哈尼梯田遗产区所有乡镇都有销售点,带动一批小作坊发展,让1.8万余名群众直接在家门口就业。
农文旅新模式开拓乡村振兴共富路
元阳县常态化开展“开秧门”农耕实景展演、哈尼长街宴、篝火晚会等节庆活动,通过赛事活动和产品创新,向游客展示梯田红米、稻花鱼、咸鸭蛋等农特产品,与当下年轻消费人群的审美与体验更好融合,成为了一种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和旅游资源,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对文化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的每个产品都非常受欢迎,每样产品都卖空了,目前石门村主要的农特产品有人参果,还有贝贝南瓜、枇杷,通过展销活动,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创业营造一个很好的平台。”黄茅岭乡石门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白华说到。
2023年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25.68万人次。元阳哈尼梯田各大景区、文化场所纷纷推出具有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及系列文化活动,为游客带来满满的新年仪式感,也吸引了大量游客体验游玩,景区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
四川游客许文金开心地说:“今天来到元阳哈尼梯田,参加了长街宴,看了红河的哈尼梯田,然后品尝了各个地方的美食,感觉这个地方是非常值得来的地方,非常不错。”
2013年以来,元阳县累计投入1.79亿元,完成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建设、宗瓦司署修缮等项目,组建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和350支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古歌》远赴米兰世博会驻场演出,《哈尼交响·欢乐新春》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成功上演,累计开展哈尼古歌常态化演出900余场次,积极开展农耕技能风采大赛、“开秧门”“丰收节”实景农耕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全面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遗产区共发展乡村客栈266家,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间接带动100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3000余万元。元阳哈尼梯田景区业态得到丰富,平均每年吸引游客34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8亿元。(邓娇 李少福 元阳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